雨霖铃教案ppt免费,雨霖铃公开课优秀课件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8 08:06:15

《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唐玄宗因安禄山之乱迁蜀,入斜谷,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采其声作此曲寄恨。这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这个典故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记载:"行官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这样看来,词牌《雨霖铃》本身就具备一种深层的忧怨和落寞,具有缠绵悱恻的深情和柔肠寸断的悲感特征,适合表达生离死别这类深刻而复杂的情感。它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在于它充分运用了声律上的特点进行抒情。其入声韵加重了离别时的凄惨悲切之感,"念""骤雨""帐饮""泪眼""暮霭""自古"等读来急促,"凄切"采用的是双声,"寒蝉"运用的是叠韵,声韵婉转而优美。慢节奏的表达方式 《雨霖铃》叙离别之事,诉惜别之情,既是叙事诗,又是抒情诗。从叙事的角度来看,时间脉络清晰,对"长亭晚"一"念去去"一"今宵"一"此去经年",一目了然。从一天的傍晚开始,一直写到经年之后,这种送别,节奏缓慢悠长,是用一种"慢节奏"的抒情方式进行的。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起始三句,点明时、地、景物,展示未别之情景,让人凄然欲绝。长亭已晚,雨歇欲去,更加上蝉鸣凄切。"都门"两句,写饯别时之心情,欲饮无绪,欲留不能;"执手"两句,写临别时之情事,更是传神之笔。词人先由外到内,又由近及远,从外界景物写到内心感受,又由当前景物写设想分别后的处境。送别的场景、过程、环境、人物的动作、情态等都有细致的描写和具体的刻画。

雨霖铃教案ppt免费,雨霖铃公开课优秀课件(9)

设帐一饯行一饮酒一话别,时间从下午到傍晚……一个个特写镜头,放大离别之情愁,越发使人有度日如年的煎熬,感情由浅人深,千回百转,更给人六神无主的焦灼,揪人肝肠。宋李之仪认为"(词)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跋吴思道小词》),夏敬观称柳永"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手评乐章集》),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因为有一种带血的相思贯穿其中——写离别的惆怅,主要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多侧面、多角度展开描写,先写离别之前,着重勾勒环境;次写离别当时,重在描写情态;三写别后推想,重在刻画心理。不论哪个环节,尽情铺陈,情态逼真,虚实相生,层层深入,读起来一气呵成。

情景交融柳永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善于点染,语言浅显自然,不避俚俗。他是第一位大量作慢词的词人,也是宋代第一个写词的专业作家,被誉为"北宋巨手",这首《雨霖铃》尤显其功力。柳永将伤别放在悲秋的背景之下,伤别和悲秋并写。传统的"悲秋"阴影,本已经使人伤悲,在这气氛阴郁的背景下活生生的惨别,更凸显出了情感的悲剧性。

《雨霖铃》通篇围绕"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作文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既是景语,又是情语,堪称经典。除此之外,用"寒蝉"点明送别的时间,用"长亭"点明送别的地点,以"晚"渲染出迟暮的情调,又依次写了"泪眼""无语",感情由浅入深,"伤离别""清秋节",到最后的感叹,无一不是寓情于景,借景写情,因景抒情,情景交融。

总之,在艺术表现上,柳永充分利用了慢词在抒写人类复杂感情方面的优势,尽铺叙、展衍之能事,读者读来婉约细腻、畅快淋漓,虽然其情调因此比较伤感、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痛苦刻画得极为成功。

冯煦称柳永能"状难状之景,述难述之情",从《雨霖铃》来看,这种表述一点也不为过。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