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崖百丈苍松的下一句,千年积雪万年松的下一句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8 17:07:59

学校教育制度的恢复和陆续完善,为五凉各时期培养了大批政治人才,有助于各政权文治的开展。同时,由于崇儒重教,推动了民间授学和著述之风转盛。风气转盛的结果必然是地域文明程度的提高。所以有人说:“凉州虽地居戎域,然自张轨以来,号有华风。”

其二是重视人才,优礼士人。

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主要通过知识分子群体的活动来推进。

执政者重视知识分子,使他们发挥作用,是推动文化教育发展的关键。五凉时期,在这一方面有较为开明的政策。对于知识分子,无论他们在朝或在野,也无论他们世居河西还是来自中原,五凉政权对他们采取的基本政策是以礼致之和量才擢用。对深有造诣的知名学者,则给予政治殊荣,并为之创造学术条件。因有这样的政策,士林人物中,除矢志隐逸者外,都甘心为当政者效力和服务。江琼、程骏、常爽、杜骥、裴诜等中原学者及其家族子弟“避地河西”期间,无一例外地都受到张轨及其它五凉统治者的礼遇。江琼和常爽两个家族所受礼遇是很高的,已如前述。至如程骏,原籍广平曲安,“六世祖良,晋都水使者,坐事流于凉州;祖父肇,吕光民部尚书。骏少孤贫,师事刘昞,性机敏好学,昼夜无倦”,“沮渠牧犍擢为东宫侍讲”。杜骥,原籍京兆杜陵,高祖是西晋名臣杜预,家族世治春秋经,杜预自称有“左传癖”。杜氏家族中,从杜骥(杜预子)曾祖父杜耽起,“避地河西,因仕张氏”,“世业相承,不殒其旧”。裴诜,原籍河东闻喜,本是西晋太常卿,“因晋乱,避地凉州。苻坚平河西,东归,因居解县。世以文学显,五举秀才,再举孝廉,时人美之”。这些著名的中原学者在丧乱之际能纷纷避地凉州,本身就说明张轨等对中原知识分子持倾身接纳的态度。迁到河西后,又受到张轨及其后继者的信任和重用,这使他们得展平生所学,发挥其学术才干,从而又给河西文化学术增光添彩。胡三省为此盛赞前凉以来对中原士人的优礼政策及社会效果,他说:

永嘉之乱,中州人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

丹崖百丈苍松的下一句,千年积雪万年松的下一句(9)

五凉政权礼遇士人、重视知识的政策在凉州学者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所以如此,是因为五凉各政权都将依靠河西著姓作为基本国策。

河西学者中,树名经传者不下十数人。宋繇、张湛、宗钦、段成根、阚骃、刘昞、赵柔、索敞、阴仲达、张斌、祈嘉、索袭、宋纤、郭荷等是士林代表。他们之中,有的在朝,有的在野,但受到的礼遇是相同的。以宋氏家族而论,宋繇西奔李暠,历位通显。

沮渠蒙逊平酒泉,于繇室得书数千卷,盐米数十斛而已。蒙逊叹曰:“孤不喜克李歆,欣得宋繇耳。”拜尚书吏部郎中,委以铨衡之任。蒙逊之将死也,以子牧犍委托之。

宋繇是治国治学都有所成者。宋氏家族中也有持学者操守,笃志于学,隐迹山林的,比如宋纤。

少有远操,沈靖不与世交。隐居于酒泉南山,明究经纬,弟子守业三千余人。不应州郡辟命,唯与阴颙、齐好友善。张祚时,太守杨宣画其像于阁上,出入视之。作颂曰:“为枕何石,为漱何流,身不可见,石不可求。”酒泉太守马岌,高尚之士也,具威仪,鸣铙鼓,造焉。纤高楼重阁,距而不见。岌叹曰:“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铭诗于石壁曰:“丹崖百丈,青壁万寻。奇木蓊郁,蔚若邓林。其人如玉,纬国之琛。室迩人遐,实劳我心。”纤注《论语》及为诗颂数万言。年八十,笃学不倦。

宋纤后来被张祚强征到姑臧,拜为太子太傅,但未几“不食而卒”。像宋纤这样,虽不应州郡辟命,依旧受到州郡长吏崇仰的名士,在汜氏家族中有汜腾,在索氏家族中有索袭,其事迹不再详述。

在一定程度上,五凉的统治者可称得上是思贤若渴的。如秃发利鹿孤对群下说:

自负乘在位,三载于兹……务进贤彦,而下犹蓄滞。岂所任非才,将吾不明所致也?二三君子其极言无讳。

丹崖百丈苍松的下一句,千年积雪万年松的下一句(10)

他们绍贤纳士的态度有时表露得十分虔诚,得到之后又十分倚重。张轨对宋配,秃发傉檀对宗敞,李暠对刘昞,沮渠蒙逊对宋繇,都有这方面的佳话。

宗敞,金城人,是后凉尚书郎宗燮之子,宗钦的同胞兄弟。父子三人均以才学蜚声河西。宗敞先任后秦凉州别驾,当后秦凉州刺史王尚被姚兴召返长安,以“藏匿后凉宫人”以及“擅*逃人”罪名“禁止南台”时,他仗义执言,与治中张穆、主蒲边宪和胡威等联名上疏,为王尚理冤。所作疏文理直辞美,连后秦主姚兴也为之叹服。姚兴问吕超:“宗敞文才何如。可是谁辈?”吕超答道:“敞在西土,时论甚美,方敞魏之陈、徐,晋之潘、陆。”意思是说宗敞的文才可和陈琳、徐干、潘岳、陆机等魏晋著名文学家相比。姚兴惊讶地说:“凉州小地,宁有此才乎?”秃发傉檀曾与宗燮有旧交,宗敞送王尚返长安前,傉檀入主姑臧。二人分别之际,傉檀依依难舍地对宗敞说:

吾得凉州三千余家,情之所寄,唯卿一人。奈何舍我去乎?

惜才重才的感情,溢于言表。

在礼贤下士方面,李暠和沮渠蒙逊都是表率,他们对敦煌著名学者刘昞都礼敬有加。

刘昞,字延明。师承东汉著名经学家郭整的六世孙郭荷。郭氏家族“自整及荷,世以经学致位。荷明究群籍,特善史书”。前凉张祚时,以安车束帛征聘郭荷为博士,荷不受。隐居于张掖,以授学为业。弟子中,郭瑀最为杰出,“尽传其业”。而郭瑀又传业于刘昞。西凉建立后,刘昞被李暠征为儒林祭酒从事中郎。君臣之间,以学问相推重,昼夜切磋。史载:

(李)暠好尚文典,书史穿落者亲补治。时昞侍侧,前请代暠。暠曰:“躬自执者,欲人重此典籍。吾与卿相值,何异孔明之会玄德!”

西凉亡后,刘昞又被沮渠蒙逊拜为秘书郎,专管注记。

蒙逊平酒泉,拜秘书郎,专管注记。筑陆沈观于西苑,躬往礼焉,号“玄处先生”,学徒数百,月致羊酒。牧犍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焉。

五凉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给河西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造成人才与成果层出不穷的局面。

第三是倡导民间学术文化活动。

丹崖百丈苍松的下一句,千年积雪万年松的下一句(11)

东汉后期公立学校制度衰落后,一方面文化教育与学术陷入了极度的不景气,另一方面,以民间授学与著述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学术活动却有抬头之势。魏晋之际,敦煌郡士人云集,文化氛围隆重,有“名郡”之誉。其它诸郡的学术风气也很昌盛。这当中,各政权积极的文化政策及振兴文教的举措,无疑对民间的文化学术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原先已呈抬头之势的民间授学和著述之风,与正在恢复发展中的官学和官方学术活动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形成了五凉时期河西文化教育多元化的格局。

在推动民间文化学术活动进一步活跃方面,张轨颁布的征辟法令起了有力的作用。因为法令规定将“高才硕学”和“著述经史”列入选格,必然会激励士人追求学问和创造学术成果。前凉政府执行了这个法令,有的学者甚至有因此得以封侯者。如索绥,他在张骏时开始编修《凉春秋》,至张重华时完成,以功得受封为平乐亭侯。

五凉时期,民间教育家和学者辈出。如隐居于张掖林松东山的郭荷不仅培养出如郭瑀那样高才硕学的学生,而且写出如《春秋墨说》、《孝经错纬》之类的名著。刘昞在隐居酒泉期间,身边经常有数百名学生跟随学习。他后来将学术由民间带人朝堂,教授北凉君臣,颇有建树。他的生平与五凉相始终,并且著述极为丰富,总共有经、史、子、集十多部。

昞以三史文繁,著《略记》百三十篇、八十四卷,《凉书》十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铭》一卷,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并行于世。

北魏时期,刘昞的学问和学术成果仍让凉州人引以为荣。又据《魏书·索敞传》,刘昞的学生索敞在北凉时“为刘昞助教,专心经籍,尽能传昞之业”。入魏后,

以儒学见拔,为中书博士。笃勤训授,肃而有礼。京师大族贵游之子,皆敬惮威严,多所成益,前后显达,位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皆受业于敞。敞遂讲授十余年。

丹崖百丈苍松的下一句,千年积雪万年松的下一句(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