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此题目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出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而,是亦走也。”意思是:梁惠王说:“观察邻国的政治管理没有像我这样尽心为百姓考虑的,但是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减少,可是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加,这是为什么?”孟子答道:王爱好打仗,我就用打仗做个比喻,战鼓咚咚响,兵器刚一接触,丢掉盔甲拖着兵器就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来,如果逃跑了五十步的耻笑逃跑了一百步的。您认为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能耻笑,他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而已,但同样也是逃跑呀!原文:兵以鼓进,为好战者先计及焉。夫鼓所以作气者也。填然鼓之,谓非好战者所有事②乎?若曰:王之自谓尽心也。臣以为必将鼓励其精神,使一国之人皆欢欣而鼓舞焉(批:借擒乃小题妙法,然须看其收合之巧)。乃其所自道者,祗此移民③移粟之举,则即此鼓舞之无方④,而何弗⑤即其所好者,为之思其始事也!王好战,请以战喻,夫战非以鼓而进者哉?考之周礼:晋鼓以鼓金奏。鼗(tao)鼓⑥以鼓役事,鼙(pi)鼓⑥以鼓军事,战之用鼓,有自来⑧矣。其在诗曰:击鼓其镗⑨,又曰:征人伐鼓,盖言战也(批:纯用短比,无意不搜)。而臣窃为王计⑩之,潜师掠境,兵法有掩取之计,而与战则非其时,掩旗息鼓。军政有诱敌之方,而与战又异其事。吾尝观夫古之战者,鼓声不绝,郤克以之而胜齐。多鼓钧声,栾书以之而胜楚。而且繻歌之役,为鱼丽者,必挥动而鼓也(批:点染生姿,然却语不离宗)。皋浒之师,著丁宁者,亦一鼓而灭也。鼓之所关,亦岂微哉?而今不亦填然鼓之乎!在昔长勺之战也,必待齐人之三鼓,彼竭我盈,此军之用诈者也。而鼓之者,固有所不必。在昔泓之战也,不鼓不成列,门官用歼,此军之过愚者也。而鼓之者,自有其常规。军之耳目,在吾旗鼓,则当其伐鼓渊渊,方将欲灭此而朝食。三军以利用,金鼓以声气,则听此鼉(tuo)鼓逢逢,亦无虑军气之不飏。方其始也,戒尔车乘,敬尔军事,战不战尚未可知也。而今已鼓矣,则不徒深沟高垒,为老师之策。其继也,张幕而虔卜,徹幕而发命,战不战亦尚未定也。而鼓已填然矣。谁不思整军经武,为决胜之谋。余闻鼓而不闻金,自励者,方思有进而无退。一鼓作而再鼓竭,闻令者,当亦恐后而争先。乃兵刃既接,而胜否于是乎分矣。通篇驱策左国,如数家珍,然妙在对仗工稳,语句烹炼,全无堆垛之迹,真小题绝品也。刘云溪评语译文:通篇文章犹如策马驰入《左传》,故事如数家珍。主要是文章巧妙在对仗工整稳重,语句品味精炼,完全没有堆垛的痕迹,真正为小题目中的绝佳品了。注: 文章引用几个战例说明鼓在作战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即便移风而俗,交粮纳草也可使用。直至后来喜庆、愉乐,鼓仍然不失其威风。考察周礼,作战用鼓起源于晋国,鼓金齐鸣作战也是发明于晋国。这和晋国征兵制度三郊三遂,作州兵一样,永远记于历史。鼓在作战中的巨大发挥是齐鲁的长勺之战,一鼓作气 击败齐国。①填然鼓之:咚咚战鼓响了。②有事:又一事情。有:又(《论语·为政》五十又五而志于学)③乃其所自道者,移民:乃:于是。其:他,他们。所,表示结果。自:由于。道:好的政治措施和局面。移民:移粟,迁移民众,转移粮食。④则即,无方:则:如果。即:依据。无:没有。方:相比。或:不得法。⑤而何弗即:而通尔,你,你们。为什么不。即:接触。⑥鼟鼓:鼓声。应为鼙,军队中用的小鼓。⑦鼗鼓:拨浪鼓。⑧自来:由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⑨击鼓其镗:出于(《诗经·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意思是:鼓声咚咚,紧张练兵。打鼓时发出窽kuan坎镗鞳之声。(苏轼《石钟山记》)⑩计:谋划。⑪政:措施。⑫郤克:晋景公时,晋国正卿,身残志坚的元帅。鲁成公二年癸酉日,郤克担任鞌之战的指挥。晋国援助鲁,卫两国而与齐国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春秋时期规模较大的一次战争。晋国将士团结一致,奋死战斗,终于击败齐国,争取到鲁,卫对晋的支持。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出于此战也。 ⑬多鼓钧声栾书以之而胜楚:栾书春秋晋国权臣,公元前587——573年担任正卿,仕景公、厉公、悼公三朝,才能卓越,从谏如流,颇识大体,却又口蜜腹剑,包藏祸心,为权利不择手段,最终激化国内诸多矛盾。多鼓钧声:成公六年(前585)晋国执政者栾书率军援助郑国同时攻打郑国的楚军在绕角相遇后,晋军准备逃走。栾书听从楚国逃往晋国析公的话,“楚军轻佻不坚定,容易动摇,如果不断击鼓而使鼓声均匀,在夜晚全军合攻。楚军一定会逃走。”晋军按析公的话不断均匀击鼓,楚军连夜溃退了。 鲁成公十三年五月十三日,晋国栾书统率中军,带领诸侯国在麻隧击败秦军。 晋楚鄢陵之战(河南鄢陵县北)(鲁成公)十六年六月甲午日,晋厉公与楚共王,晋帅栾书,楚帅子反各率领本国将士(包括郑、鲁等国)进行了一次大战役。晋胜,楚郑失败告终。⑭繻葛之役,为鱼利者:繻葛,今河南长葛县。故事说:周桓王,郑庄公战于繻葛。郑国的公子忽统帅右面方阵,祭仲足统帅左面方阵。原繁,高渠弥带顾中军保护郑庄公,构成了一个群鱼附丽的陈式。“前为车乘,后为步卒。步卒见机补充车乘间的间隙。称为鱼丽阵法。”郑庄公命令左右两个方阵,大将的旗帜一旦挥动,就击鼓前进。蔡卫陈皆乱,郑师合以攻之,周桓王大败。⑮皋浒之师,著丁宁者:皋浒之师:鲁宣公四年秋季七月戊戌日,楚庄王同若敖氏的宗族(令尹子文、弟子良、儿子越椒同族人)在皋浒展开战斗。楚庄王命令擂鼓发动进攻,于是消灭了若敖氏全宗族。皋浒:地名,楚地。一说今潮北枝江,一说在今襄阳。当初,楚国司马子良生了个儿子叫越椒,令尹子文对子良说:“一定要*掉这个儿子,因为越椒长的像虎熊,声音像豺狼,不*掉他,若敖氏宗族有灭族之祸。谚语说:狼子野心,他就是一只狼,不可养他。”子良不同意。越椒担任楚国司马后,谗言让楚庄王*了令尹斗般,他担任了令尹,他又把司马为贾*掉,准备向楚庄王发动进攻。鲁宣公四年,楚庄王同若敖氏战于皋浒。越椒两次用箭射楚庄王,楚庄王的军队畏惧后退了。楚庄王派人巡视他的部队说:我的先君文王消灭息国,获得了三支箭,越椒偷走了两支,这两支全用完了。说罢,擂鼓进攻,一举消灭了若敖氏全族。 著丁宁者:著,明显。丁,兵丁。宁,平安。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交战于长勺,最后齐国失败。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进攻鲁国。鲁庄公让曹刿与他坐在一辆战车上,与齐军在长勺展开了战斗。鲁庄公正要击鼓进军,曹刿对他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进攻了。”于是,齐国的军队被击溃了。鲁庄公要驰车追击齐军,曹刿又说:“不能追。”他从车上下来,观察了齐国战车后退的辙迹,然后又登上车,扶着把手眺望齐国的退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把齐国军队赶跑了。 泓之战:宋楚泓水之战。公元前638年十一日宋襄公不懂战争是武力的残酷较量,而在战争中施行仁义:不擒二毛,结果被楚军大败,成为历史笑料。(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已巳初一,宋襄公与楚国在泓水旁展开战争。宋军已经列好队伍,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大司马说:“对方军多我方军少,趁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河,赶快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可以。”楚军渡河后还没有列阵,大司马又让宋襄公出击,宋襄公说:“还不行。”等楚军列好阵宋军才出击,宋军溃败下来。襄公大腿被上了,卫军全阵亡了。宋国的国人指责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使人受两次伤,不擒获花白发的人。古来的打仗,不用险阻隘障,我虽然是殷商亡国的剩余之人,也不会击鼓进攻不成阵势的军队。”宋国大夫子鱼说:“君主不懂战争。强敌的军队,遇到隘障而又不列战阵,正是上天帮助我们,利用险阻击鼓进军,不是正好吗?这样还害怕不能取胜呢。况且,现在这些强壮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虽然追上他们中年老的人,但只要获胜就要捉取他们,哪里还顾及到什么头发花白不花白呢?辨明耻辱,训练战斗,是争取去*敌的,打伤还没有到死,为什么不再打?如果怜惜两次受伤的人,那就应当不去伤他;怜惜花白头发的人,那就应当不打仗而劝服他。”门官用歼:门官指宋襄公为周室世族。用歼:典刑(法式典范)。用古代作战固定的模式。军之耳目,在吾旗鼓:《左传》看旗的变化,听鼓声而进,在于引起士兵视觉、听觉方面的注意力。此典故出于鞌之战,晋郤克的驭手张侯(解张)曰:军之取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解张左手把四匹马的缰绳掌握,右手在车上擂击战鼓,冲锋陷阵。灭此而朝食:战斗胜利后吃早饭。《左传·成公二年》鞌之战,齐侯曰:余姑剪灭此而朝食。意思是:齐顷公说:我先消灭郤克,再吃早饭。结果,他的战车上的马没有披甲就驱车冲向晋军。在晋军战车的冲击下,齐军溃败,齐顷公险些被俘。鼉鼓:鳄鱼皮制作的鼓。方:相比。论功则汤武不足方。敬:慎重。张幕而虔卜,撤幕而发命:张幕而虔卜:设立将帅府署,而诚恳占卜。撤幕而发命:撤去帐篷而发出命令。填然:填塞。流移奔赴,填塞道路……。(《资治通鉴·黄巾起义》)余:士卒。既:已经。胜否:胜利是否。译文:战鼓咚咚响军队是以听到击鼓声前进作战,这种办法是为好战的邦国之君先谋划赶上别国了。因为鼓声可以激励士兵的作战勇气。那么,鼓声咚咚击响,是说:不好战的人又一事情的安排和处理?如果说,梁惠王自己认为击鼓这是为了国家的强大,尽心竭力了。可是臣(孟子)自认为击鼓可以鼓励国人的精神向上,使全国民众都欢欣鼓舞了。他们击鼓的原因:这是由于国家对百姓有了好的政治措施和好的政治局面了。仅仅这个迁移百姓,转运粮食的举动就说明了问题。(故事: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对于这个国家可算尽心了。河内遭了灾,我把那里的民众迁移到河东,又把河东的粮食调运到河内安民。河东遭了灾也是这样去做。观察邻国的的政治管理,没有像我这样为百姓考虑而尽心尽力的。故事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就依据这个,梁惠王认为:“鼓舞人心举动不得法。那么,你为什么不对爱好打仗的人,为他思考那些曾经击鼓作战时的事情呢?”大王(梁惠王)爱好打仗,请我(孟子)给他做作战比喻(用类似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这个作战不是以击响战鼓而冲锋前进吗?我(孟子)考察周礼,晋国是以鼓锣(钟)合奏。鼗鼓奏响是讨论役事,(兵役、劳役、战役(后勤)、仆役)鼙鼓奏响是因为军事作战,作战用鼓,是有历史由来了。鼓在《诗经》中,“击鼓其镗”发出咚咚咚的声音,是要求紧张练兵。周礼又说,征战的士兵听到鼓声都知道要前进作战了。这时,臣子们暗中为大王谋划了:部队偷偷地进入敌人管制区域。按照兵法有乘人不备袭击夺取的计策;此时直接击鼓作战:条件不是时候容易暴露目标,而是要把旗帜掩藏,不击鼓。因为军队有实施诈败而诱敌深入(诈谋)的方法,这时和敌人交战,又是和布阵击鼓不同的事情了。我(孟子)曾经研究过去的战争,鼓声不绝,连续击打,晋军元帅郤克以此战胜齐国。多鼓以重击之声击打,晋国权臣栾书以此战胜楚国。说到郑庄公繻葛之役战胜周桓王的原因是:对阵作战以车乘居前,士卒居后,士卒乘机出击,这是弥缝缺漏的“鱼丽”阵法,这时作战必须等待大将挥动旌旗后,方可击鼓作战了。便是皐浒之战:楚庄王消灭敖氏全宗族,明显使兵丁安全伤亡少的原因:也是以一鼓作气的连续击打战鼓,士兵勇往直前而获得的胜利。试想鼓的作用难道算小吗?现在的作战不是还在咚咚击鼓吗?过去长勺之战,鲁军必须等待齐军击打三次鼓,齐军部队把气放了,我方鲁国士卒正好斗志昂扬,这是兵法里面使用诡诈计谋了。齐国这样的三次打鼓而失败,本来没有必要击鼓过头了。在过去宋国楚国泓水的战役中,宋国按照传统做法不击鼓,军队不整齐排列,结果造成宋军大败,从此一蹶不振。作为周室世族(本家)的宋襄公用古人作战固定模式排列好阵势再作战(法式典范),这是军中最愚昧的作为了(没有击鼓)。二者说明,击鼓也是有正常规矩的:军队士卒的耳朵眼睛是观察自己军中的旌旗和金鼓,当军士们听到进攻鼓声咚咚不断,他们知道这是要求消灭了敌人后再吃早饭的讯号。这样三军用鼓发挥作战效能,鼓声钟声因此而振动天下,使人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这时只要听到鼉鼓嘭嘭不断,再不用担心军人士气不高涨了。相比:击鼓规矩开始之时,也怕鼓声惊了车马(战车),还怕鼓声泄露了军事目的,战与不战谁都不可预测了。现在鼓可以击打了,但是不会放在深沟和高垒的防御阵地上,这是把敌人长期拖延下去疲敌劳师坚守待变的防御策略。而后是:给将帅设立帐篷作为指挥中心(将军高级官员的府置)并且恭敬诚恳的占卜是否可战,接着撤去帐篷发出命令,准备战斗,战与不战仍然没有决定。然而:最终战鼓咚咚响了。试问,谁不考虑整顿军容;经营计划军事装备为决战胜利而打算。军士们听见鼓声,没有锣声,自我勉励的士兵,知道这是有进无退的讯号。一通鼓他们振奋,而二通鼓他们用尽全力,听到命令的他们都恐怕落在后面,而是人人奋勇争先。他们兵刃已经相接,胜利与否不是已见分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