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者也。”
[原文通释]
鲁哀公问:“弟子中谁是喜欢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迁怒于人,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没有好学的了,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啊。”
[注释]
①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迁,迁移。
②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③短命死矣:史记说,颜回死时年仅三十一岁。
④亡:通“无”。
[解读与点评]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应该是孔子七十岁以后的事了。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在众多弟子中,孔子只认为颜回真正好学,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孔子曾经自道,说自己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好学。看起来,孔子的好学标准是很严格的,“好学”的品质不是随便什么等闲之辈都可以有的。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说到颜回好学时,不说他文学、历史、语言达到什么程度,而是特别谈到他“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哀公问谁好学,孔子却说了这两个品德,一定有所指。而且“不迁怒”与“不贰过”已经超出“学”的范畴,是道德修养范畴的问题,大概也有开导鲁哀公的目的。
“迁怒”是一种病态行为,这大概是许多人都有过的行为,把“对甲的怒气发泄到乙身上”,或把“因自己的不当而造成的错误发泄于物品上”。《世说新语·忿狷第三十一》记录了两个故事,其一:“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jī)齿碾之,又不得,瞋(chēn)甚,复于地取内(nà,同“纳”)口中,啮(niè)破即吐之。”(“王蓝田性子急,曾在吃鸡蛋时,用筷子刺蛋,没有刺到就大发脾气,拿起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又下地用木屐齿去踩,又踩不到,越发生气,又从地上抓起鸡蛋放到口中,咬破之后就吐出来。”)其二:“桓宣武与袁彦道樗蒱(chūpú,一种赌博游戏),袁彦道齿不合,遂厉色掷去五木。温太真云:“见袁生迁怒,知颜子为贵。”(桓宣武与袁彦道赌博。袁彦道的色子总掷不好,于是愤怒地把色子扔了。温太真说:“见到袁生迁怒于物,才知道颜子的可贵。”)这里只举了两个迁怒于物的事例,没举迁怒于人的事例,说穿了这两件事其实仍然是迁怒于人——在他人面前,王蓝田因为没刺到鸡蛋很没面子,于是才有了“大怒”“掷地”“碾之”“啮”“吐”的行为;袁彦道与桓宣武赌博,因技艺不高运气不好,又不能向桓宣武发脾气,于是只好“厉色掷去五木”。
“贰过”虽不是病态行为,但也不能算好的表现。一种错误岂能一犯再犯!
“不迁怒,不贰过”是相当高的性情修养。从本章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强调人要重视道德情操的养成。
由本章衍生出成语“迁怒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