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迟子建,作家迟子建最好看的十本书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3 17:37:28

迟到的发表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史诗,对于鄂温克人来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就是他们民族的一部长篇“史诗”:他们曾逐鹿而居,“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但数百年的沧桑与抗争,也无法阻挡他们日渐式微的脚步,一个游牧民族由盛至衰、直至濒于消亡的历史,是文明进程中一个巨大的忧思,迟子建试图通过哀而不伤的笔调告诉人们:时代的变迁、民族的融合不是整齐划一的狂飙猛进,不是焚琴煮鹤的大肆褫夺,让驯鹿依然游荡于氤氲着青草气息的森林,让神灯依然长明于那些祖祖辈辈生活的天空,才是人类为和谐相生释放出的最大诚意。

作家迟子建,作家迟子建最好看的十本书(5)

● 使鹿鄂温克部落最后一任女酋长

同迟子建以往的作品相比,《额尔古纳河右岸》流露出更强烈的对无常、对人性、对命运的超脱之态:“我很羡慕鄂温克人身上朝气蓬勃的生命观,在他们心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放弃的。来自自然、来自萨满教无我的精神气质,使他们张嘴就唱歌,哪怕不知道唱的是什么,为什么唱,完全是原生态。很多诗性埋藏在他们血液里。除了超然,鄂温克人还有一种巨大的忧伤,这种忧伤不同于都市人的烦躁,这种忧伤很美好,是对生命本身的忧愁,非常自然。”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自然而然的东西,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性灵焕发,包括对文字的热爱。

迟子建写作的最早萌芽,是在大兴安岭塔河永安小镇。因为家里没有一张像样的书桌,她就趴在缝纫机上写。缝纫机面对着窗口,窗外就是碧绿的菜园,每当思路受阻写不下去的时候,她就抬头望望飞过的蝴蝶,看看枝叶扶疏的稠李子树。微风过处,馥郁的香气穿户而过,她轻嗅着,陶醉着,让笔下的文字也仿佛自带芬芳。

上中学时,迟子建的作文常被老师当范文在班里朗读。

1981年高考,迟子建的作文意外“跑题”,她认为自己写得催人泪下,荡气回肠,结果却只得了8分,“分数一下子就拉下来了。”此前,她被老师寄予厚望,但命运的阴差阳错最终让她只上了专科线——进入大兴安岭师范学校。“这反倒成就了我。那里很清静,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幻想,充足的时间阅读”:鲁迅、川端康成、屠格涅夫......她与这些大师级的作家跨越时空扺掌而谈,消解了生命的诸多困惑,也让她在这座蓊蓊郁郁的山城学校,面对大自然的钟灵毓秀,开始了自己作家梦的营造。

作家迟子建,作家迟子建最好看的十本书(6)

● 在大兴安岭师范读书时的迟子建

除了对山水形胜的观察之外,她暗地里对系里的每一位同学都做过肖像描写训练。持续的“练笔”让她的写作技能与日俱增。

1983年,师范尚未毕业,迟子建便开始了创作。她规规整整地将修改了无数次的小说抄到稿纸上,然后带着自己的匠心之作,徒步进城,去邮局将稿子寄出。

之后,她便开始望眼欲穿地等待,但好几篇稿子均如泥牛入海。

投稿失利,信心动摇后,她仍止不住地“技痒”,于是又写了一篇。怕影响宿舍同学休息,她就点上蜡烛,在蚊帐里赶写。等到第二天天色大亮,白蚊帐都被熏黑了,连她的鼻孔也变得脏乎乎的。看着“大作”告成,她抖了抖酸麻的手臂,长吁一口气,仿佛是一位得胜的将军,班师凯旋。

后来这篇小说被《北方文学》编辑宋学孟欣赏,并最终得以发表。

她知道父亲爱喝酒,便用第一笔稿费,给父亲买了瓶“竹叶青”酒。

作家迟子建,作家迟子建最好看的十本书(7)

● 青年时期的迟子建

师范临毕业前的那些夜晚,她躲在自习室里写《北极村童话》。“现在我都记得那种感觉,很温暖,很幸福。”1986年2月,《北极村童话》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这篇小说给我带来了成功和后来的运气。”但遗憾的是,这期《人民文学》还未寄达,迟子建的父亲就因脑溢血离世。生前,他只想看看女儿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作品,“他最终没有看到。如果能看到,他会很高兴的。他是如此喜爱文学。”

多年后,每每提及此事,仍令她难以释怀:“那一期杂志的封面,被我的泪水浸透了。”

那年的元宵节,迟子建买了一盏六角玻璃灯,送到父亲的墓地......

作家迟子建,作家迟子建最好看的十本书(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