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宝在北大作报告,吴仁宝颁奖词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5 16:09:14

来源:广州日报

吴仁宝在北大作报告,吴仁宝颁奖词(1)

白若汐

吴仁宝在北大作报告,吴仁宝颁奖词(2)

白若汐在北大。

吴仁宝在北大作报告,吴仁宝颁奖词(3)

白若汐在剑桥大学中文学院。

白若汐完全没有时间看世界杯。

两个月来,她和身边的同学一样,忙着毕业论文答辩、找工作;不同的是,在北大留学的她得适应与英国小镇的乡村生活全然不同的节奏。这里的生活带给她繁忙和压力,但更多的却是惊喜。

她是北大历史上第一位在开学典礼上发言的留学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并成为北大优秀毕业生,找到了一份让人艳羡的工作。

白若汐的微博个人简介是“留学北大的英国乡姑”。自从她两年前来北大留学,学会使用微博后,简介就没有换过。她的中文十分流利,也会用一些网络流行语。这个1994年出生、身材高挑的英国女孩,喜欢旅游、拍照,她把自己的中国故事分享给英国朋友们,也在中国延续着充满惊喜的生活。

采访定在中午12时整,白若汐还没来得及吃中午饭。7月11日,她从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专业硕士毕业离校,如今在一家非营利性国际组织实习。

这样的生活,是她以前不敢想的,一切源于她15岁时与中文的结缘,让她从英国偏僻小镇走出来,书写了一段独特的中国故事。

自学三年中文入读剑桥

白若汐的英文名是Imogen Page-Jarrett,有爱尔兰原住民的意味。她来自英国东部诺福克郡诺维奇市附近的一个小村庄,离北海很近,风景漂亮,但交通非常不便,“每天只有4趟公交,下午4时最后一班”, 说起家乡,她用流利的中文笑着总结道,“很小很乡下”。

2009年,在公立中学读书的她第一次走出欧洲。学校的国际基金与重庆市举办交流活动,成绩优异的她和9名同学一起,开始了她的第一次中国行。

白若汐来到了重庆七中。当时她看到一些学生在写作业,发现汉字很漂亮很复杂,搞得她很迷茫,“那么复杂的字写那么快?”回到英国后,她决定自学中文,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她“从没有看过像重庆那么热闹的城市”。

由于英国的公立学校只有法语课,没有中文老师,白若汐只能自己买课本,在家自学。

9天的中国行带给她的收获远不止于此。她在重庆遇到了一位好朋友,两人成为笔友,每周发邮件交流生活。这激发了她学习中文的热情。她也开始做兼职,打算“省钱回中国”。

她的中文名字“若汐”也来自这位中国笔友相赠。2012年暑假,她去笔友家住了一个月,并决定报考剑桥大学中文系。“中文系只有十几人,从一二三开始教”,除了语言课,还有文学、历史、政治、社会学等选修课,涉及听、说、读、写、译。

她最喜欢的是现代汉语,“尤其喜欢说和听,方便交流”。最让她头疼的是古代汉语,“大一就开始学《论语》《孟子》《老子》……”看不懂的滋味让她叫苦不迭。

“但到了大四却很享受。”她饶有兴味地说起读过的那些有趣的古代小说,尤其是《山海经》 。

面对五千人做演讲

2014年,她作为剑桥大学中文系大三学生来到北大对外汉语学院交换学习一年,这段学习时光让她感觉“要学中文还是得来中国”。2016年9月,她来到了北京大学报到。“学点专业知识,让我中文水平提高更快。”她希望未来的事业跟外交或者公共政策相关,最终选择了政府管理学院。

但白若汐没想到,刚开学她就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北大校史上第一位在开学典礼上发言的留学生。

“当时负责交换项目的老师只是在演讲三天前才找到我。”白若汐说,她当时毫无准备,“很紧张,完全没想到”。

拟好发言稿,白若汐第一次看到场地。“我感觉很大,我就问到底要来多少人,老师才告诉我——5000人!”白若汐惊呆了,她此前从没有做过演讲,剑桥大学整个中文学院也不过200人。

上台发言的时候,她的手紧张得一直颤抖,长着大眼睛的她“只好当作面前没有人”。

对中文和中国的热爱为她赢得了不少掌声。这之后,每当她在食堂吃饭,常常会碰到不认识的人加她的微信,“感觉很多人认识我,很搞笑”,这也是她在英国没有经历过的。

翻译马云和吴仁宝传记

白若汐很快就感受到了在北大学习的压力。接受全中文上专业课,对她而言“非常非常的难”。她拖长了语气,似乎说出这几个字都很用力。

每周她要提交读书报告,准备课程展示,刚开始“写一页纸要花半天时间”,她总是写好后找朋友校对。

上课模式也让她吃不消。“以前在剑桥每节课才一个小时,但是在北大每节课需要连着上三个小时。”她并不是觉得课程难熬易犯困,而是“连续听三个小时中文太累了”。

有一门课是《中国政府制度历史》,包含一些古代的文字资料。她记得那时的焦急,“老师讲得很好。有一些话不是我听不懂,而是内容从来没接触过,比如古代中国的政府部门、制度、运营什么的。我不能只靠老师讲的。”她只能赶紧做笔记留作课后研究。

论文是让所有研究生“压力山大”的一道坎。但白若汐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很多信息不知道从哪里去获得”。

“在英国,提交论文的要求、形式、答辩时间,一年前已经公布。在北大,提前10天才确定答辩时间。”她有些不适应这样的匆忙。她花了5个月时间写好论文,今年3月提交,还要找工作,两头兼顾,“准备过程压力很大。有一些信息,只能频繁找班长和导师去问”。

白若汐也会挤出时间做些兼职。在剑桥求学期间,有翻译公司通过中文系找到她翻译《精彩吴仁宝》和《马云传记》,她花了半年,几乎每天都在翻译,累计5万字。在北大赶论文的时候,她也在顾问公司实习,白天黑夜忙得团团转。

对北京比伦敦还熟悉

爱玩的性格让白若汐走遍中国,交到很多朋友。她数起在中国走过的地方,“北京、天津、上海、苏州、南京、厦门、香港、澳门、台湾、重庆、成都、敦煌、吐鲁番、西安、云南、山东”,言语间都不带停顿,“如果不去旅游,就浪费了在中国的时间”。

她特别喜欢吃川菜。她回忆过去在英国读书,“去外面吃饭很贵,一个学期才出去吃一次,还只能刷信用卡和用现金。”而在北京,她一个礼拜有两三次在外面吃,可以“骑着小黄车,吃一盘饺子,用支付宝买单”。

短短几年时间,白若汐已经在中国过了两次春节,“第一次在厦门的一个小渔村朋友家里,节日气氛很浓,每天吃鱼和螃蟹,放鞭炮”。而以往,她每年回家过圣诞节,就待在家里两个礼拜,“平时下雨很多,不能常常到外面逛街,作为年轻人就会比较无聊”。

白若汐说:“英国的老人很孤单。而在中国,小孩老人都爱逛商场,阿姨就出来跳舞。”

不出去“浪”,她就在北京城内逛。“公交很便宜、很方便”,她喜欢古老的建筑,爱去颐和园、北海公园等,“在北京能去的地方很多”。

过去沉浸于乡村安静的生活,现在白若汐也习惯了挤北京地铁。“我对北京的地铁都很熟悉。”而每次去伦敦,她都会迷路,反而觉得自己是个“外地人”。

最想在中国找个好工作

白若汐说话直接不绕弯。记者问起她在中国最大的收获,总离不开“找一个好工作”。她说:“大学毕业后直接找工作很难。先来北大读研究生,这为找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10年间3次来中国,白若汐看到了太多的变化。“中国新建了很多新的基础设施,高铁很棒,也建了很多高楼。中国的马路很干净,绿化越来越好。”

通过努力,她在校期间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参观了一些优秀企业。今年上半年,她专心忙毕业论文、找工作、办理签证、找租房。实习后,公共政策专业的她每天早上都会花一个小时看国际新闻,“看央视的《朝闻天下》,浏览国务院和其他部门的官网,了解今天的动态和政府部门最新发布的政策,丰富自己的知识”。

白若汐对未来还没有想太多,她想先稳定下来,再请假回英国待一两个礼拜陪年事渐高的外公、外婆。

尽管北京仍然有她不适应的地方,但她很快又会回来。“在北京缺乏社区的感觉。在家乡的村庄,大家都互相认识。”北京吸引她的地方总是更多,“中国一直在改变,短期内不打算回英国。”采访完,她打开手机app,为自己叫了份外卖。

记者手记:

爱说“宝宝真是醉了”的英国女孩

和白若汐聊天很轻松。对中国的生活,她谈起来滔滔不绝。

她的微信头像是一张阳光的大头照,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她玩得很溜,美图和表情包现在成了白若汐发朋友圈的必备,她不定期地分享在中国的生活,“在英国的朋友喜欢看我的信息”。

她也接触到了很多新鲜的网络用语,有时候看到,她会“专业病”似的要“研究它的来源和用法”。1994年出生的白若汐喜欢自称“宝宝”,碰到无奈的事情感叹一下“真是醉了”。

尽管中文的发音已经很好,但猝不及防时,白若汐也会犯一些“好玩”的错误,比如介绍自己是“十六级硕士”(2016级硕士),发文字动态,她还会特别小心,“有时候发的东西写错了字,平常不太联系的人都跑出来评论,吓死宝宝了。”白若汐忍不住哈哈笑了,她说,她很不喜欢这种犯错的感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