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高潮部分,象征着人类因对现实不满而进行的斗争、反抗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这个乐章的材料非常简单,主要音调有两个:主部是诙谐曲性质的,副部是进行曲性质的。作者以惊人的技巧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乐章省略了发展部,但主部、副部特别是连接部,都充满着动力性和交响性。主部是三部曲式结构。第一段是诙谐曲,由小提琴轻快柔和的瑟瑟声开始,浮动不息的音调,表现出慌乱不安的情绪:(谱例略)
第二段在这种飘忽不定的背景中,由双簧管和铜管乐器先后奏出了进行曲的音调,这鼓舞人心的战斗号角,具有势不可当的气魄,似乎是把不可捉摸的幻想转为实际的行动。e小调,4/4 拍子:(谱例略)
这仅仅是进行曲的片断,隐约地预示着副部的形象。主部的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在连接部里,作者把经过充分发展的进行曲和诙谐曲的音调结合在一起,又激起了起伏着的感情波澜。副部是庄严、雄伟的进行曲性质的音调,结构也是三部曲式。第一段凯歌式的进行曲主题,是诙谐曲的音调在不同调性上的呈示。坚定果断的节奏,以四度进行为基础的音调,在E 大调上明朗地响起,宛如战斗的号召,前进的步伐:(谱例略)
进行曲的主题从木管乐器移到弦乐器,然后,木管和铜乐器发出了响亮的三连音的号角声,大管和弦乐热烈地应和着。副部的第二段,小提琴在G 弦上奏出饱满有力、坚毅威严的音调,与木管优美流畅的曲调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副部的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再现部中,主部的结构和在呈示部里完全一样,但连接部扩大了。在它的结尾,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交替齐奏出急速的音流,把乐曲冲向声势浩大的副部。这个被柴科夫斯基称为“凯旋的、欢腾的进行曲”的副部,几乎始终由乐队全奏,并保持着最强(fff)的力度,表现出英雄人物战胜一切的意志和力量。
乐章的结尾非常宏伟豪迈,它与紧接而至的哀歌般的第四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按照传统,具有欢腾,凯旋性质的音乐应该出现在套曲的末乐章,担当着表达结论的作用,是整个套曲中速度最快的部分。然而,柴科夫斯基早把具有这种性质的音乐提前安置在第三乐章,而在末乐章创作了一段极其忧伤的慢板音乐,彻底打破了古典交响乐的格局。
终结部,反映了坚强的意志,统一的步调和胜利的欢腾。本乐章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 终曲,b小调,3/4拍,是深情的慢板,是一首刻画内心无比悲楚苦痛的哀歌。它是含有奏鸣曲因素的单三部曲式。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热烈欢腾的快板、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好相反,是一首速度缓慢的哀歌,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始终贯穿着暗淡的色彩和悲伤的情绪),悲伤的旋律在两支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
主部主题的旋律来自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但作者采取了第一小提琴与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交错奏出的配器手法,使主题音响具有一种独特的颤栗性和内在的灵活性。二度下行抒情的叹息音调,不协和不稳定的和声进行以及缓慢的速度,体现出深刻的悲剧性和紧张的戏剧性,表现了强烈的痛苦和悲剧的气氛:(谱例略)
在短短的高潮之后,木管乐器以下行模进哭泣般的旋律有气无力地在倾诉着:(谱例略)
主部经过重复发展后,副部采用对比主题,b小调转到明朗的D大调,由第一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它仿佛是一首慰安之歌,旋律温柔抒情,宽广的气息代替了短促的呼吸,体现出对生命的眷恋,但当中还是存在叹息味道。音乐不断展开,当音乐发展到顶点时,乐曲突然强收,随着哀鸣的下行模进音调的出现,再现部出现,音乐仍有所展开。D大调,3/4 拍子:(谱例略)
在副部和主部之间的过渡中,出现了*呜咽的短促音调,给人以泣不成声的凄切之感。
主部再现时,扩充为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再现时,配器手法改变了,旋律不再由两种乐器交替奏出,在主部第一段之前(见下例①)和主部第二段之前(见下例②),由弦乐器奏出了富于表情的全音阶和半音阶上行到主部第一个和弦的滑音效果,从而加深了悲哀情绪,b 小调:(谱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