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愿:愿意。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翻译:孔子又问:“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胜任,只是愿意学习。或者诸侯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官啊。”
赤之所言,更为谦逊。他的志向是:学着做主持诸侯祭祀、朝见天子的司仪官。在他的志向中,他不是主政者,而是诸侯祭祀的司仪,算是礼乐教化者、礼的执行者,也没有指出为政的理想成就。
比较三个人的志向我们可以看到:子路:侧重强国,冉有:侧重富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鼓:弹。瑟:古乐器。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舍:放下。
而:表顺承。作:立起来,站起身。乎:介词,跟,和。撰:才能。“
异乎三子者之撰是一个状语后置句。原语序应为:“乎三子者之撰异,”意思是:跟他们三人的志向不一样。“
探究:1、曾皙为何最后一个发言?
南宋·朱熹:“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则点当次对。以方鼓瑟,故孔子先问求、赤而后及点也。
2、曾皙在这个场合鼓瑟,是否违礼?
《礼记》“侍坐弗使,不执琴瑟。由此推知,曾皙弹琴应该是孔子之命。
3、曾皙有没有专心弹琴?
异乎二三子之撰。他其实一直在旁听别人的观点。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伤:妨害。乎:语气词,呢。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农历三月大致相当于阳历的四月。既:副词,已经。
冠: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即戴上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女子在15岁行笄礼时取字。略有不同的是,笄礼是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举行的,如果一直没有订婚,20岁时举行也可以。
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浴乎沂:在沂水里面沐浴。另外一种说法是把“浴”翻译成洗面和手,一种祭祀祈福的仪式,因为当时天气还比较寒冷。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上巳”在汉代定为节日。它是一个祓除、修禊事也,这是一个祈福的活动。
风乎舞雩:风,吹风。舞雩(yú)台,又称舞雩坛,位于曲阜城南沂河之北,是一座高大的土台,原为周鲁国祭天求雨的祭坛。“雩”是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礼。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讨论:孔子为何“喟然而叹”?
十三经中“喟然”二字一共只出现五处,都是人物的内心情绪产生剧烈波动的时候发出的动作。说明曾皙所说的话震撼了孔子的内心。
南朝·皇侃《义疏》“吾与点也,言我志与点同也。所以与同者,当时道消世乱,驰竞者众,故诸弟子皆以仕进为心,唯点独识时变,故与之去。
解读一:孔子一生奔波,推行自己学说但是不被当政者采纳,当时有了出世之心。
《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解读二:曾皙描绘的画面正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国。该说在所有说法中最为流行,认为孔子说赞成曾点,是因为曾点描述的理想,即是《礼记 礼运》中孔子叙述的大同理想社会的缩影,切恰地符合孔子的志向——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清·张履祥:“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勘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馑,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勘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夫三代之矣,能不喟然长叹?
解读三:四子之志是一个连贯的治国方略。子路:侧重强国,冉有:侧重富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而曾皙描述的是儒家思想治国之后的一种结果——大国真正崛起,百姓幸福安乐。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讨论:曾皙为何单独留下来追问孔子?
参考:第一种可能,谦虚好学,有刨根问底的习惯。第二种可能:验证一下自己的回答是不是符合孔子的心意。第三种可能,曾皙比较有心机,想知道另外三个弟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
讨论:曾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孟子·尽心下》中这样写道: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捐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①中行:行为合乎中庸。与:相与,交往。②狷(juàn):性情耿介,不肯同流合污。孔子说:“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们交往,一定只能和勇于向前及洁身自好的人交往!勇于向前的人努力进取,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去做坏事!激进的人勇于进取,耿介的人不做坏事。”)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汤伯峻注:中道,即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一切都合合于仁义道德。
总结:曾皙思想进取,立志高远,言大于行,但并不完全合乎道。他不像子路那么轻率,也不像冉有、公西华那么保守。他习惯先观察、聆听,谋定而后动同时他敢想敢说,在子路因为不谦虚被孔子取笑后其他弟子一个比一个保守,但曾皙却不仅不继续后退,反而大步向前。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让:1、责问;责备。例句——《左传.僖公二十四》:“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
2、谦让;礼让。例句——《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让:推辞;拒绝。例句——《谏逐客书》:“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4、让给;让位给。《吕氏春秋‧行论》:“尧以天下让舜。”
5、让开;躲开。例句——《唐翁猎虎》:“虎扑至,侧首让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唯:难道;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翻译:“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探究:孔子是否不认同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
《论语-公冶长》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赋:兵赋,军事)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侍坐中三个弟子的志与孔子对他们的评价是基本吻合的,因此,孔子的内心对三个弟子的回答是满意的。(儒家修身的四个阶段:士——君子——仁人——圣人)
探究:孔子为何哂之?
联系子路的性格,孔子哂子路,并非嘲笑他的志向,而是他急躁的态度。
作业:背诵全文,并完成同步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