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看来,他对于社会的规划其实与西周刚刚建国之初,周公对社会的规划是一样的,人是要分三六九等的,而在每一个阶层当中也要分不同的档次,比如在诸侯一层,就要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而为了维护这样的阶级秩序,孔子有一套独特的道德标准,这也是让人们坚守阶级的一种形式,如果每个人都从内心当中接受了阶级的存在,将逾越阶级看成是天下之大不违的事情,那么会僭越的人恐怕也只在少数了。
孔子主张道德的约束作用所以,孔子将阶层的标准加入到了道德标当中,希望能用道德的标准约束自身的行为,维护阶级的统治。但问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并不是因为人的原因,而是因为制度本身就有问题。当时最让人们不满的就是阶层,因为在阶层之下,人们的生活是很难进行的,高阶级的人对于低阶级的人往往有着绝对上的掌控能力,可是有谁愿意长期生活在压迫当中呢?所以,阶级的打压导致了人们的反抗。
如此来看,孔子想要维护阶级,本身就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反着来的,既如此,就必定很难进行推广。而且,当时的天下本身就是混乱的,阶级已经出现了崩溃,诸侯不尊王命,国内的各家大夫也不断地发生兼并战争,在此过程中,势力庞大的群体得到了很多好处,让他们重新尊奉原本的阶级,重新回到受人打压的地步里,相信每一个人都不会乐意。而这些拥有实权的人只要不同意阶层的重新划分,那么孔子学说必定难以推广。
再者,孔子希望能用道德标准去约束行为,而不是用强硬的法律规定,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讲究道德的,而且每一个人的道德观念也并非都是一样的,如此并不能将所有人的行为都约束在一个同样的框架之下,社会的矛盾冲突、人们的利害纷争还是不能够避免,所以儒家学说在当时是非常理想化的一种学术,很难使用在天下大乱的时代里。
道家理论:无为而治道家的学说是比较虚无缥缈的,或者说道家的目标本身就是无法达到的,为什么呢?因为道家在当时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标准,那就是对现实社会的要求要如同对原始社会的要求一样,即让人们恢复到原始社会的生活状态里。
按照老子的观念,人们之所以会出现矛盾和冲突,是因为人想的越来越多,想要的也越来越多,如果都能够像原始社会的人那般纯朴,那般无欲无求,那么社会恐怕就不会再有这么多矛盾了,大家也不会再为了一个利益问题而大打出手了,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意思是让大家都不要对社会有太多的苛求,不要对其他人的生活过多的干预,安心发展自己,不要有太多的念想,也不要有太多的奢望。
如此,一个人没有了*,生活自然会平淡很多,而如果人能够安稳的生活,社会不也就安稳了吗?确实如此,但问题在于,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时代,已经过去了几千年的时间,人们的智力发展因素不同了,生活状态和水平也不同了,试想一下,一个过惯了富足生活的人还能够回到一穷二白的状态当中吗?恐怕是不能的。
道家的无欲无求,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但原始社会之所以那般单纯,更多的是因为原始社会本身就是贫苦的,人们原本就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可供争抢,能够保住最基本的生存就已经很不错了,又有多少精力相互争斗呢?而且原始社会的人智力发展本身就不高,他们往往是以一个氏族为势力范围的。
哪怕如此,也只是在氏族的势力范围之内会达到老子所说的单纯,在氏族与氏族之间也是竞相争斗的,比如炎帝和黄帝不就有争执吗?黄帝不也打蚩尤吗?这其实就是世族之间的争斗。
所以说,哪怕是原始社会,也达不到老子所说的毫无利益冲突和争执,因此,哪怕是应用道家的学术也很难达到毫无争斗的局面,而且只要有争斗存在,社会冲突和矛盾必然无法真正化解,所以道家的学说只能阶段性的应用,无法当做是一个国家的主流学术。
墨家理论:兼爱非攻我们上面说儒家的学说,在战国时代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学说,但是这种理想化相比于墨家的观念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下墨子对当时的社会所提出来的标准。首先,墨子主张兼爱,就让人与人之间要绝对平等,每一个人要把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当作是同一件事情,也要采取同样的态度,这样的要求别说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在哪一个年代都没有办法真正的达成。
其次,墨子要求平民百姓要积极向君主提供意见,而且这是硬性规定,如果哪一位平民百姓看到了国家的漏洞而不言语,这是要定罪的;可是当时的社会本身就是混乱,而且有等级压制的,平民百姓更多的精力放在自身的温饱和生存上,再加上领导阶级和统治贵族的打压,这一条标准几乎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