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杨震迁东莱太守文言文翻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5 19:07:30

福建省龙岩一中202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往往具有“实然”“应然”双重意义,其思想基础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文”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

在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中,在“实然”认定外,还赋予该命题“应然”意义者,比比皆是。(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在这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上述“实然”“应然”的判断是如何产生的?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对两者的思想基础分别进行追寻。

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文”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阐释目的,终归在于肯定“文”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重视“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诗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孟子被众多后学奉为圭臬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志”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志在文中”;若非如此,即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认。众所周知,所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文”能够承载他者情志、个性的肯定。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报任安书》中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不单关注着“文”对德性或声名的传播,还表达出对“文”之展示自我情感、个性的信赖。在这类观念中,具备上述功能的“文”,已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感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文”等同于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长久的拥护,自是绝非偶然。

除“客观事实认定”一端外,在“人”与“文”的“应然”层面,“文如其人”命题同样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层面,“文如其人”表达的是一种“贵真”的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真”尺度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如果说后者是对作品客观效果的考虑,其实现程度尚不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愿望;那么前者就是对创作者主观动机的要求,即要求作家无论创作水准怎样,至少理应保证内容的真实、表达态度的真诚。这两点原则上人人皆可实现,若不能做到,为人为文就均不足取。就文论史事实来看,《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礼记·表记》中的“情欲信,辞欲巧”,就已包含了对“真”原则的自觉确认。而后世即便是格外重视形式风格的文人,也是绝不背弃该原则的。不难看出,当“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了。

综上所述,即便存在“言不尽意”说这类对立观念,“文如其人”命题仍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

材料二:

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

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例证和表达方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锺书曾经做过辨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诸己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

B.材料一将“文如其人”的要义,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表述均纳入了考察范围。

C.先秦时期的“知人论世”说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的养分,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

D.西方的“风格即人”说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真正关注作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命题,通过思考其特质,我们能够获得文学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B.沈德潜说:“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展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这种看法与叶燮的判断意旨相合。

C.“以意逆志”“志在文中”等学说,为“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学界长久的拥护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D.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系统和诗学体系带来的“文如其人”说和“风格即人”说的互识和互补,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从《汉书》“诗可以观风俗知薄厚”可知,通过诗可以认识创作者的情感、心理,进而合理推断民风与政治状况。

B.《文心雕龙》中“为情造文”“为文造情”两句,对“文”与“人”的关系进行高度概括,这一见解堪称深刻。

C.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反映出李白诗意的生活,而他多愁善感的情怀渗透在作品中,透露出浪漫的气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尚书·尧典》说“诗言志”,《礼记·表记》说“情欲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3分)

田埂上的里尔克

周华诚

花香满径——我是说,田埂上美好的事物太多了。

金银花是攀爬状,在灌木丛中开出袅袅娜娜的双色花朵。水芹的白色小花细密而整齐,从水沟里举起花束。盛大的柚子花香已然落幕,在与这个季节擦肩而过时居然还留下了一丝余香,如同用了好闻香水的女人,走后很久,房间里依然有令人恍忽的暗香。天地之间,田野之上,此刻是草木们的大房间,我要赞颂它的丰富与精彩。

两位朋友来乡野看我,我把他们带到了田埂上。我用这样的方式会客,端出大自然的果盘——蓬蘲(土话叫做“妙妙”)红彤彤的,却并不多了,只有少数几颗藏掖在叶片底下。无疑这是村庄里的孩子们巡查好几遍之后遗漏下的。我们如获至宝,摘下丢进口中,尝到了童年的滋味。酸模(土话叫“酸咪咪”)正在结它的果实,其果实薄片状,一串一串,好看极了,仿佛是直立的枝头挂满风铃。揪来一根酸模,把茎放进口中细嚼,能嚼出酸溜溜的味道,可惜它已经很老了。野燕麦(土话叫什么,我忘了),高出别的杂草一尺两尺,弯腰垂挂它的果实,这种燕麦仿佛是一种粮食,居然迫不及待在这时候率先奔赴成熟之途。我揪下野燕麦的果实,放进嘴里嚼,能嚼出甜丝丝的混合了青草汁水的味道。它的米浆像奶一样白,尚没有凝固。朋友揪了几把野燕麦扎成一束,可以用作插花的好素材。

桑葚也快要成熟了——我们在田头发现一棵桑树,上面结满果实,可惜想象中的黑紫色果实一颗都没有出现,大部分都只是有点猩红,果子口感偏酸。一只蚂蚁在桑葚枝上勤勉来回,探头探脑,我认为它已经把每一颗果实的成熟日期都编排好了。没有谁能比它更了解这些桑葚了。尽管如此,我还是霸道地摘了几颗桑葚来吃——跟对待任何美好的事物一样,除了尽可能多地打开感官去感受,你别无办法。

这是五月二日傍晚的稻田。朋友来看我,我就把他们带到田埂上,大地田野,此刻俨然是我的居所。我邀请朋友驻足,细细聆听鸟语。鸟们的音色极为丰富,长的短的,低声部和高声部,转调,奏鸣曲,小夜曲……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盛大的演出。这么多种类、如此繁复而长时间、这般阵容庞大的演出,很显然已经让我亲爱的朋友们震撼了。我问他们,对于鸟语乐团的演出有什么看法。他们认真思考,字斟句酌地说:天哪,没想到,稻田里真的有这么多鸟鸣,而且,这么清晰。是的,他们曾在我的微信里听到过鸟鸣,那是我用手机录的《十二秒鸟鸣》,很多人也听过了;但是,一旦置身于真正的原生态艺术现场,那纤毫毕现、纯洁无瑕的音色之美,足以感动他们。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用任何摄录设备记录、存储、传输这些鸟鸣,都会使鸟鸣的美好损耗过半,每一只鸟儿对于自己声音细微之处的处理,有它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一次发声都融入了它的半生经验。而用手机摄录和传输是对美好声音的轻慢。此时的寂静之声,唯有闭上眼睛,用耳朵来细细聆听,用心灵来触摸感动。

我叫不出那些鸟儿的名字。如果我能像我的朋友阿乐那样,是一位鸟类摄影高手;或者像钱江源国家公园古田山保护区的陈声文那样,是一位植物或鸟类的专家——那么我只要远远地打量一下那些鸟儿,就能很容易地报出它们的名号,事情就会变得有趣得多。白鹭两三只,从我们的眼皮底下展翅起飞,过一会儿又有两只从田间起飞,一会儿又有一只起飞,随后又降落。灰头麦鸡、须浮鸥、四声杜鹃、雨燕、树鹨、山鹨、灰山椒鸟、白头鹎等等,这些鸟,一定都是我们稻田里的常客,他们就在这个黄昏,就在我眼前这片尚未翻耕的稻田里起起落落,而我无能为力。我无法言说,无法让鸟儿感受或相信我的热切,并且(令人感到失望的是)它们似乎对我的态度毫不在意。在这一点上,我发现自己确实有一点一厢情愿。

这是五月二日傍晚在田埂上发生的一切。我还可以告诉你,后来我的两位朋友,就在田埂上蹲下身来,他们在鸟鸣声中,在花香与果实的诱惑下,把草茎子或别的什么塞进口中咀嚼;或者把头探到草丛中间去;或者有一刻,甚至直接趴到野燕麦丛里。我不知道他们在那里干了些什么。

但是,田埂上的傍晚让我想起了里尔克的句子。里尔克说:“创造者必须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连接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这个絮絮叨叨的诗人,我相信他此刻就站在我们的田埂上自言自语,“然后你接近自然。你要像一个原人似地练习去说你所见、所体验、所爱,以及所遗失的事物。”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当我们来到这片稻田,就会回归到天真如孩童的状态——“无论如何,你的生活将从此寻得自己的道路,并且那该是良好、丰富、广阔的道路,我所愿望于你的比我所能说出的多得多。”

(选自《青年作家》2020年第4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我”的口吻来讲述所见所闻,表达所感所思,兼有向读者介绍和与读者对话的意味,能带领读者进入情境。

B.第二段运用通感、拟人和比喻,描写金银花和水芹的花朵、柚子花留下的余香,以表现草木不拘于时的蓬勃生命力。

C.文章逐一解释田埂上各种野果在土话中的叫法,既赋予野果们鲜活的乡土气息,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

D.文章重点描写田野上事物的纷繁动人,结尾引用里尔克的话,由实入虚,表达自己对人与自然之间亲密关系的思索。

7.作者说“我叫不出那些鸟儿的名字”,随后又列举了“灰头麦鸡”等一系列的鸟名。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8.本文标题是“田埂上的里尔克”,但作者在文末才联想到“里尔克”,这样安排有何深意?试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修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震上疏,丰等见震连切谏不从,遂诈作诏书,调发司农①钱谷、大匠②材木,各起家舍,役费无数。寻有河间男子赵腾诣阙上书,指陈得失。帝发怒,遂收考诏狱,结以罔上不道。震上疏救之曰:“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今赵腾所坐激讦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有差。乞为亏除,全腾之命,以诱刍荛舆人之言。”帝不省,腾竟伏尸都市。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遂共谮震云:“自赵腾死后,深用怨怼。”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弘农太守移良承樊丰等旨,遣吏于陕县留停震丧,露棺道侧,道路皆为陨涕。岁余,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诛死,震门生虞放、陈翼诣阙追讼震事,朝廷咸称其忠,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

[注]①司农:官名,掌管政府钱谷之事。②大匠:即将作大匠,官名,掌管宫室修建。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

B.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

C.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

D.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三府:汉代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均可开府,称为三府;三府有招贤纳才的权力。

B.诣阙:指奔赴朝廷。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使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

C.谤木:古代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以写谏言,目的是听取各方意见;今演变成华表。

D.恚望:怨恨和希望,文中指杨震谢绝宾客,表达愤怒,希望皇帝省悟而收回成命。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震学问广博,清正廉洁。他年轻时就爱好学习,通晓经书,广泛学习;不接受私事请托,子孙生活条件不好,但他并没有为他们置办产业。

B.杨震为官正直,坚持原则。权臣向他推荐官员人选,并用皇帝的名义对他施压;他义正辞严,以任命须按正常程序为由拒绝,权臣恼怒而去。

C.杨震责任感强,虑事长远。针对赵腾指责朝政得失被关押的情况,杨震认为应当保全赵腾性命,从而引诱并找出更多对朝廷不满的底层百姓。

D.杨震冤情昭雪,终得公正对待。新皇帝即位,樊丰等权臣被处死,杨震门生到朝廷为他申冤,最终按照礼节为他改葬,远近的人都前来吊唁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2)遣吏于陕县留停震丧,露棺道侧,道路皆为陨涕。

13.杨震为什么要“饮鸩而卒”?请简要说明。(3分)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送卢侍御赴河北

刘长卿

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

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

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

莫学仲连逃海上[注],田单空愧取聊城。

(注)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人,助田单夺取聊城,齐王欲封其爵位,坚辞不受,逃隐海上。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谪居”“别”“从戎”等词语,交代双方当时的境况,层层铺叙,加深伤感之情。

B.颈联的“江天”“鸿雁”“漳水”“春草”等意象,实写了一幅战后祥和、安宁的景象。

C.颔联、颈联两联叙事和描写相结合,由人及景,境界阔大;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D.尾联写田单在鲁仲连帮助下收复聊城,因为无法回报鲁仲连而内心充满愧疚遗憾。

15.这首诗除了写离情之外还抒发了家国情怀,作者是如何抒发“家国情怀”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6.(1)《阿房宫赋》中“ ”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2)《琵琶行》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

(3)《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_________ ,__________。

(4)《蜀道难》中借鸟儿惊飞,林中悲鸣来渲染蜀道荒寂凄清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四)课内文言知识考察(4分)

17.下列句子加点字用法相同的选项是( )(2分 )

A.舞幽壑之潜蛟 序八州而朝同列 席卷天下

B.问君西游何时还 上食埃土 外连横而斗诸侯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履至尊而制六合 小学而大遗

D. 始舍于其址 越国以鄙远 不耻相师

18. 下列各句按照句式特点分类,属于同一句式分类的一项是( )(2分 )

①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⑥ 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 ⑦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A. ①②③ B. ④ ⑤ C. ④⑥ D. ⑥ ⑦ ⑧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银杏的本名是由杏花而来,因二者果形相似而一白一黄。但银杏为干果,杏为水果,后者亦作蜜饯,其核可再作干果;银杏为银杏科,杏为蔷薇科——此杏与彼杏,若风马牛不相及。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是以桃杏为东君所爱宠,而芙蓉却遭世人冷落而发的感慨。其实,白果虽有桃之美,银杏亦有杏之名,但比起桃杏在诗国画苑的春风得意,显然也是颇为寂寞冷淡的,甚至尤甚于芙蓉。这个具有物质、精神多重意义的珍稀树种,( )。

今天,银杏已从行道社区走向名园古刹,由珍稀罕有变为普及、平常,完全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溽暑的盛夏,我们坐享着它浓翠的清凉;霜寒的初冬,我们感受着它灿烂的温暖,我们是否也能回报些许诗情画意的感恩呢?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在诗画比兴的传统中却是并不多见的,但造园家还未曾忘怀。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名作佳作脍炙人口

B.虽造园家还未曾忘怀,但在诗画比兴的传统中却是并不多见的,而且,几乎没有什么脍炙人口的名作佳作

C.在诗画比兴的传统中却是并不多见的,而且,几乎没有什么脍炙人口的名作佳作,但造园家还未曾忘怀

D.虽造园家还未曾忘怀,但在诗画比兴的传统中却是并不多见的,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名作佳作脍炙人口

20.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2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类的大脑每秒都会收到无数信号。多数时候,,譬如树叶轻柔的沙沙声;与此同时,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等。

大脑对信息流的筛选主要是通过数十亿个突触组成的复杂神经网络实现的。突触是调节细胞间信号传输的专门连接,它们中的一些会抑制信号传输,这种瞬息间即可完成的“平衡行为”,是大脑高速运行的保障

科研人员发现,大脑中的这种微妙平衡,。这些常驻免疫细胞通过与抑制性突触的互动,减缓信息在细胞间的流动,对建立平衡的大脑布线至关重要。

22.下列各项中,与画线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B.正如那位老乡所说,老根据地的百姓们做的鞋是“量天尺”。

C.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6分)

四、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教育家罗家伦曾提出成为“强者”的三个基本条件: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不可征服的精神。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人生感悟出发,比较三个条件,谈谈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的,并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A. “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的说法错误。通观材料,“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作者对此是肯定的。C. “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即在魏晋时期还没有最终形成成熟的观点,只是得到“支撑”。D. “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观点比修辞特点论更客观。

2.D “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说“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即两种学说的互识、互补成就的是两者的相似、相近,而不是“差异”。

3.C “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的例子不能佐证“文如其人”的观点。因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谈论的是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时代现实的关系。而且建安诗人是一个文学流派,不是具体的某个文人。

4.先指出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起源于先秦;然后谈论西方“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比较指出中西方风格论的相似、相近之处。

5.①“诗言志”的观点是中国儒家经典的通识,即文学作品应该要反映作者的情趣志向,这是其固有功能。

②“文”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感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诗言志”让这种传承有了依循。③“情欲信”与“文如其人”的风格论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价值是“贵真”。④“真”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而“情欲信”强调作品中的情感必须真实可信,高度契合了“文如其人”的价值理念,是其坚实的思想基础。

6. B “以表现草木不拘于时节的蓬勃生命力”错误,作者描写金银花、水芹、柚子花等多种植物,写作意图是表现草木的丰富与美好。

7.①叫不出名字指“我”对鸟的类别不够熟悉,表达了不能更亲近了解这些鸟儿的遗憾。

②列举多种鸟名,可以表现田地里鸟形态各种各样,种类丰富。

③对鸟名的罗列是“我”对田地间小鸟的想象,表达了“我”对鸟儿们的喜爱和更了解它们的热切渴望。

(两点两分,三点四分)

8.①从含义上,里尔克指田埂上花草禽鸟等美好事物,以及由亲近这些事物联想起的里尔克的哲理。

②从结构看,中间用大量笔墨写朋友们在田埂上的享受,结尾一段用里尔克的名言点题,揭示哲理。结构安排看似“主次失当、头重脚轻”,但很新颖别致,中间笔墨恰是充足的铺垫渲染,结尾才有有力的点题深化。

③从中心看,结尾用里尔克的名言深化中心,启发人们亲近自然的重要意义。(每点两分)

9.A 杨震属下高舒召来大匠官署的令史查问,得到樊丰等人伪造的诏书,于是杨震便准备好奏章,等皇帝巡游回京后上奏此事。樊丰等人听到消息,惶恐万状。

10.D “恚望:怨恨和希望”错误,恚望:怨恨。

11.C “从而引诱并找出更多对朝廷不满的底层百姓”错。并不是找出更多对朝廷不满的百姓,而是鼓励百姓敢于说话。

12.(1)假使后代被称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作为产业)留给他们,不也是丰厚的(遗产)吗!

( "使""遗" "厚",各1分,句意1分)

(2)派遣官吏在陕县停办杨震的丧事,棺材暴露在道路旁,路人都为此流泪。

(留停震丧:停办杨震的丧事。 道路:路人。 陨涕:流泪。 各1分,句意1分)

13.①奸臣玩弄权术,对其造谣诬陷中伤。②皇帝被蒙蔽,剥夺其职权。③杨震自以为不能诛除奸人,无面目苟活于世。(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杨震从小好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对学问没有不深究到底的。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延光二年(13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给杨震,杨震不受。耿宝就亲自前往拜候杨震说:“李常侍国家是国家所倚重的人,想让您任用他的哥哥,我只是传达皇上的意思罢了。”杨震说:“假如朝廷想让三府征聘人才,按规矩应该有尚书的公文。"于是拒绝他没有答应,耿宝恨恨地离开了。当时有诏遣使者为阿母王圣大肆建造房屋,中常侍樊丰及侍中用广、谢恽等更相鼓动,扰乱朝廷。樊丰、谢恽等看到杨震多次切谏不见采纳,没有什么顾忌了,假作诏书,调用国库钱谷、大匠,征用材木,各起家舍、园地、庐观,劳役、费用,无法统计。不久,河间男子至朝廷上书,言朝政的得失。皇帝发怒,下令逮捕入狱,定为欺上不道。杨震又上疏救他,说:“我听说尧舜时,会在朝廷上立起谏鼓谤木。现在赵腾以攻击诽谤获罪,与*人犯法有差别,请皇上减罪,保全赵腾的性命,启发百姓敢于说话。”皇帝不理,赵腾被*掉。到了三年(124)春,皇帝东登泰山,樊丰等因皇帝在外,都乘机争着修筑房屋。杨震属下高舒召大匠令史稽查这件事,获得赵丰等的假诏书,写了奏书,要等皇上回来再送上。樊丰等听说了,惶恐万状,就一起诬陷杨震说:“自赵腾死后,杨震深为怨怒。”等皇上返回,晚上派使者持令收了杨震太尉印绶,杨震于是闭门绝宾客。樊丰等还是恨他,竟请大将军耿宝奏杨震不服罪,心怀怨恨,朝廷下诏令把他送归原籍。杨震走到城西几阳亭,慷慨地对他的儿子、学生说:“死是一个人不可免的。我蒙恩居上位,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呢?”于是服毒而死,当时七十多岁。弘农太守移良奉樊丰等的意思,派遣官吏在陕县停办杨震的丧事,棺材暴露在道路旁,路人都为此流泪。一年多后,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被*死,杨震学生虞放、陈翼到朝廷申诉杨震事。朝廷都称杨震忠诚。按照礼节改葬杨震于华阴潼亭,远近的人都来吊唁。

14.B.“实写了一幅战后祥和、安宁的景象”错,这是诗人想象中的画面,是对卢侍御此去的期待,并非真的已经停战,所以不能说“实写”。故选B。

15.①运用反问,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因战事未息、国家不宁而产生的忧国情怀;②通过想象收复故地、停战春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泰民安的期待;③借用典故,勉励卢侍御为国效力、建功立业,表达了诗人国家至上的思想。

【分析】首联“何事从戎独远行”是反问,卢侍御因“从戎”而“远行”,是为国家守护国土,使边境安宁,其中蕴含着诗人因战事未息、国家不宁而产生的忧国情怀;

颔联和颈联是想象收复失地、停战春耕的情景。“千里按图收故地”,是想象卢侍御不远千里奔赴战场,按照原来的版图收复失地;而“三军罢战及春耕”则是想象停战之后还来得及春耕,诗人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停战后百姓在田野忙碌的和平安宁的画面,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期待;“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是借景抒情,大江东去,漳水悠悠,鸿雁在高天越飞越远,江边春草在时光中渐渐铺展开;“渺渺”和“悠悠”给人时光漫长的悠长闲适之感。这是想象停战后和平安宁的美好画面。

而尾联“莫学仲连逃海上,田单空愧取聊城”借用鲁仲连助田单夺取聊城的典故,勉励卢侍御也要学鲁仲连,运用才华为国效力、建功立业。表达了诗人国家至上的思想。

16.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2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17. 选B

A.舞:使···舞动 朝:使···朝见 席:像卷席子一样

B.西:向西 上: 向上 外:向外 都是名作状

C.水:游水(名作动) 履:登上(名作动)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形作名)

D.舍:筑舍(名作动) 鄙 把···当做边邑(意动用法)耻: 以···为耻(意动)

18. 选C

①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②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状语后置④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 ⑤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状语后置 ⑥ 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⑦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 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动句

19.B 从文意看,语句强调银杏不被诗画重视,所以“造园家还未曾忘怀”应作为让步状语从句放在句首,排除A、C两项;话题是银杏,“名作佳作”不应作主语,排除D项。

20.B 画线句“怨”字用拟人手法。A.是起兴,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继而引出该诗的中心意象: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B.是拟人,赋予东风以人的情感,写出对周瑜生逢其时建功立业的羡慕。C.“朱颜”是借代,代指曾经的宫女。D.“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一起上了船;“管弦”是借代,代指音乐。

21.今天,银杏已从名园古刹走向行道社区,由珍稀罕有变为普及、平常,完全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从行道社区走向名园古刹”不合逻辑,后面说“由珍稀罕有变为普及、平常”,可见应是“从名园古刹走向行道社区”;“融入到了”成分赘余,删掉“到”。

22.C 例句中引号的作用是强调。A.引号的作用是引用;B.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C.引号的作用是强调;D.引号的作用是讽刺或否定。

23.①我们会忽略无关紧要的线索 ②另一些则会加速信号传输 ③是大脑的常驻免疫细胞维持的

24.【审题】材料引语给出了成为强者的三个条件,“最野蛮的身体”,即要有强健有力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即要有精神文明;“不可征服的精神”即要有坚定的意志力和信念。这三者应该是缺一不可,但作文要求“比较三个条件,谈谈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的”,需要我们在三者之中比较权衡出一个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身体”乃是基础,“文明”乃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不可征服的精神”是知难而上、永不退让的必须。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得出结论,并合理阐释。

【立意】1.身体是革命的本钱。2.没有文明的头脑,人类与野兽无异。3.人要有“不可征服”的信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