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之中,谁是姐,谁是姐姐
悲催的帝姬帝姬也是公主的称呼。但这是一个悲伤的名词,绝非发明者宋徽宗的本意。
宋徽宗觉得“公主”这个名号不好听,想给他的宝贝女儿们发明一个新的尊称,发动群众集思广益,自己也想了好些天,才发明了一个专用称号为“帝姬”。但是,用了没多久,靖康之耻便发生了,后妃宫嫔被掳北上,被金军凌辱、蹂躏至死的不知凡几。经如历史上有名的柔福帝姬,便是死在金国,香魂永远流落在异国他乡。
故此,只要看到某某“帝姬”,差不多可以认定是宋徽宗的女儿,承受了不该承认的悲惨命运。
皇家与民间的称呼差不多宋朝非常亲民,平时的称呼与民间差不多。叫父亲“翁”或者“爹爹”;称祖父“翁翁”或者“大爹爹”。
母亲皆称“娘”,嫡母是大娘,妾室是小娘;“姑娘”指的是“姑母”,而不是未嫁的女孩子。
儿子都称“哥”,女儿皆称“姐”。但绝不可称正经人家的女孩为“小姐”。
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里有一段话,颇能说明皇室间的称呼:
光宗在鹤禁,意望内禅,终难发言,数击鲜于慈福太后。
太后疑之,询近侍曰:“大哥屡排当,何故?”
旁有奏曰:“意望孃孃为趣上耳。”顷之,寿皇至东内,从容间,语上曰:“官家也好早取乐,放下与儿曹。”
上曰:“臣久欲尔,但孩儿尚小,未经历,故不能与之。不尔则自快活多时矣。”
后不能强,语光宗曰:“吾尝谕乃翁,渠所见乃尔。”
光宗岸帻禀曰:“臣发已白,尚以为童,则罪过翁翁。”盖言高宗逊寿皇于盛年也。
这个关系,现代人很难看懂,非得仔细推究一番才能算得明白。
宋光宗很想父亲宋孝宗禅位给他,所以想请太后替他说点好话(孃孃指的是皇太后)。
孝宗来见太后,太后就跟孝宗说:“早点传位给你儿子算了,自己及时行乐吧。”
孝宗说,“我(皇帝自称臣)早就想禅位了,但儿子还小,没什么见识,所以还不能禅位于他,不然我早就自寻快活去了。”
太后不便勉强儿子,就对光宗说:“我(自称吾)曾经和你父亲(翁)说过,他是这样回复我的。”
光宗取下帽子说:“我(自称臣)头发都白了还是太子,这个可要怪太上皇(翁翁)了。”他的意思是说,高宗在盛年时期就逊位给了孝宗,而孝宗都六十有二了,还舍不得传位给自己。
相公绝不能乱叫明清时候,相公是对丈夫的尊称。而在宋朝之前,只有宰相,才当得起“相公”之称。
魏晋王粲在《从军行》写道:“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李善注:“ 曹操为丞相,故曰相公也。”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四中做了解释:
“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
但在宋朝,为避免相权过重而皇权旁落,宰相之权一分为三。仁宗一朝,宰相多达二十三人。如剧中的晏殊可称为“晏相公”,吕夷简被称为“吕相公”。
位高权重的将领也可称为相公。比如岳飞也可称为“岳相公”,种师道被称为“种经略相公”。
“相公”也有等级之分,“公相”与“相公”,顺序一颠倒,地位便不同。
据【宋】朱彧撰《萍洲可谈》记载:
祖宗故事,宰相呼相公,节度使带开府仪同三司,元丰官制前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亦呼相公,谓之使相,三公正眞相之任,呼公相,尚书改令,厅为公相厅。蔡京首以太师为公相,其子攸自淮康军节度使除开府仪同三司,遂父呼公相,子呼相公。时传京父子入侍曲宴,上云,“相公公相子。”京对云,“人主主人翁。”际遇之盛如此。
到了后来,“相公”已演变为对官员和丈夫的尊称,可见人们都喜欢被拍马屁。比如“太监”,曾经是等级最高的宦官尊称,到后来,竟演变成为宦官的通称。
《通俗编·仕进》有记载:
“今凡衣冠中人,皆僭称相公,或亦缀以行次,曰大相公、二相公。”
明末凌蒙初编著《二刻拍案惊奇》里,“相公”之意又有了变化:
“这人姓魏 ,好一表人物,就是我相公同年。”
这个相公,指的就是丈夫了。
公子和小姐在宋朝,官员的儿子被称为衙内。比如高俅的儿子,就被称为“高衙内”,而不是“高公子”。王安石的儿子王雳就是“王衙内”而不是“王公子”。
前段时间流行的一支歌叫《公子向北走》,如果在宋朝,则得改名为“衙内向北走”才行。
与公子相对应的是“小姐”。在宋朝,“大姐”可以喊,“小姐”绝对不能乱叫。喊良家女子一声“小姐”,那是要挨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