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只是个传说,只不过是个形容词而已,社会安定,民风淳厚,要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种境界,靠的不一定是人人都家财富有,而是人的文化精神,道德修养达了一定的境界,否则都只是个空话。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呢?史书确有记载,并非一句空话,“夜不闭户”出自孔子的《礼记 礼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路不拾遗”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其中有:“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资治通鉴》有记载:“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旅野宿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唐太宗李世民与群臣讨论禁止盗贼。有人说要用严厉的律法来管制。皇上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偷盗,是由于税收太重,劳役兵役太繁,官员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所以也不顾廉耻了。我们应当控制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提拔任用廉洁的官员,使老百姓衣食富足,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窃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从这没过多久天下太平,即使有东西丢失在路上别人捡到也不会据为己有,大门都可以不关了,商人和旅客都敢安稳投宿。
相传在唐朝的时代,有个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河北大名一带),不小心在路上丢失了一件心爱的衣服。走了几好久之后才发觉,心中着急,有人说:“没关第,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往回去找一下,肯定会找到的。”那人将信将疑,心里想这有可能吗?转而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这件事后来就传开了。所以“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就此而来。形容社会安定,百姓淳厚,人们思想道德品质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