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科学发展观提出背景现实依据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5 17:10:58

新质生产力的历史渊源、理论内涵与路径探析

韩前伟

2023年9月,**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原创概念,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此后,**在多个重要场合进一步强调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背景、基本内涵、核心标志、主要特征、发展路径、实践要求等问题要素,使新质生产力理论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是我们党领导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新理论思想,需要我们从历史、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加以准确把握与全面推进。

一、整体把握我们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宏观历史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阶级基础是在近代中国工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便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承担着打破旧生产关系的崇高使命,将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同志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出发,指出革命就是要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发展生产力。他在党的七大前指出:“政治好比就是这个房子,经济就是地基。我们搞政治,搞政府,搞军队,为的是什么?就是要破坏妨碍生产力的发展的旧政治、旧政府、旧军队”,“因此,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倒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军事”。他在党的七大后又指出:“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解放中国人民,使他们得到自由。”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同志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献中,对解放生产力问题进行了独创性的思考和探索。党的八大作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群众对于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同生产力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的重要判断。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重要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不断调整和变革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实现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同志科学总结我们党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提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些成就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着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我们党在理论上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我们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与科技支撑。党在实践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消除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了制度保证、物质基础、精神力量。

二、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探索和经济建设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对新质生产力理论的认识。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其理论演进逻辑经历从“经济新常态”到“新发展理念”再到“高质量发展”直至“新质生产力”的变化,整个逻辑过程一脉相承、不断推进。特别是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经过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现已形成新质生产力,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辩证统一的观点,当下我们亟需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现代生产力发展史的系统认识,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构建新质生产力理论,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进行科学概括,阐明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基本内涵是生产力构成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新质生产力的催生动力包括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其中创新起主导作用,是主动力;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三项特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其主要战略着力点与实践路径包括: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支撑,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保障;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三、着力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

**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要加强对**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研究与学习,用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从战略层面加速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一)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新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与主要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优化创新环境,加强创新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统筹协调,鼓励支持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提升科研主体原创研究能力。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实现高校科技创新建制化、体系化,大力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同时,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探索新型研发组织形态,推动科研院所、高校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三是坚持产业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好重点行业与战略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攻关,高质量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核心技术研发工作。四是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配套体系,促进供给侧和需求侧紧密联结、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通,扎实推进科技评价改革试点工作。

(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要科学布局产业链。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是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积极打造新增长引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三)厚植生态文明底色,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质态,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它摒弃了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为主动力推进经济、产业、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要以绿色发展为底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速培育绿色生产力。一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完善促进绿色消费的制度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推动能源系统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做好“双碳”工作,有序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二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三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底色的生活观念,不断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含绿量”。

(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新质生产力的体制保障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让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要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相结合,对现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加以变革,切实构建先进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资源高效配置,重点是将现有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重新配置,通过将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生产主体重新配置到高效率生产主体,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二是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加快发展。提升国有企业改革效率和创新活力,激发民营企业投资兴业活力,保护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创业致富活力,让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充分涌流。三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五)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基础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基础。一是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产业需求,培养专业特色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育人与教育实践,实现专业人才与产业升级发展的有效结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育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持续调整教学体系、学科建设、管理机制、评估体系,进一步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和学科动态调整布局,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培植数量众多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着眼长远打造科技人才梯队。三是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不断完善优秀人才选拔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激励各类优秀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担当、善作为。〔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博士〕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科学发展观提出背景现实依据(1)


责编:李易霖 刘永霞 刘玉琳

二审:赵凝

终审:段利军

来源:2024年第3期《前进》杂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