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其二古诗,古诗中秋月二首其二儿童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29 07:12:34

展卷山河壮,掬诗香满怀~~

欢迎关注香山恒枫,这里有流传千年的经典,老幼皆宜的趣闻;和文友们一起品味国学魅力,徜徉历史长河……

后天就是中秋佳节了,自古至今,中秋最离不开的一件事情就是月。从《诗经》开始,古代诗文中写月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而在吟月诗中,中秋月则最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月有阴晴圆缺”,而“月到中秋分外明”,所以中秋月最容易同产生离合之情的团圆佳节联系在一起,让人触景生情吧。

而写中秋之月,古往今来最多的着笔之处往往在于它的“阴晴圆缺”引起的不能与亲友团圆的共鸣,以及“低头思故乡”带来的遥望远方的乡思。而今天我们要解读的这首小诗,则独辟蹊径,充满哲理,于人所共识之外,写出了新的高度。

中秋月其二古诗,古诗中秋月二首其二儿童(1)

言归正传,主角出场,今天我们也来蹭一波中秋节的热点,解读《若水学诗》目录的第十九首——李峤的《中秋月》二首其二。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是标准的“三朝元老”,尝仕于武后、睿宗、玄宗三朝,武后时封赵国公,并且三度“拜相”。李峤少年时梦人遗双笔,早有才名。其文采曾得到武则天的赏识,故“朝廷每有大手笔,皆特令峤为之”,就是说朝廷许多重要文章都出自他的手。其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为“文章宿老”。

然而,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玄宗继位后,他的仕途开始急转直下,先贬滁州,后贬庐州,颠沛流离,最终卒于庐州。而根据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推测就是作于被贬滁州之时。

中秋月其二古诗,古诗中秋月二首其二儿童(2)

“圆魄上寒空”,圆魄:圆月。魄,月未盛明时之光,通常代指月。首句实写中秋月初出时情景。诗人在“魄”前着一“圆”字,具体写出了“中秋月”的形态特征。“寒空”的“寒”字可有两层含义,一是时令进入中秋,入夜后身感清寒;二是夜空幽青,观其色而转生一种清冷之感。以上四字可说已将“中秋月”写尽。在“圆魄”和“寒空”之间嵌一“上”字,则生动描绘了中秋月初上时动态场景,与“海上生明月”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皆言四海同”。古时认为中秋之夜,一处晴,到处皆晴;一处阴,到处皆阴。四海,指全国各处。从南北朝鲍照的“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到当世张九龄的“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直至后世苏轼的:“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可见,自古就流传着中秋月万里阴晴皆同的谣谚。诗人巧用古典,却故意不置可否,似乎也认可 “四海”之内,天下一同的结论,为后面的反诘巧妙地埋下了伏笔。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兼”,和,指风雨交加。这两句逆接前意,一个反诘句如奇峰之突起,问得不同流俗而又顺乎情理。不一味地寄情团圆,讴歌太平盛世,而是结合自身被贬谪“风雨飘摇”的处境,联想到其他众多处于困苦之中的普通民众;既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复杂万象的深刻思辨,也表述了对实际存在的贫富不均和由此而来的苦乐径庭现状的直观认识。而且手法巧妙,这些认识不是直白地推到读者面前,而是故设疑窦,让人于反复思考中接受其观点。

中秋月其二古诗,古诗中秋月二首其二儿童(3)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首具有哲理意味的诗。而且能寓其理于一组对比鲜明、富有象征意义的表象之中。细味全诗,其“圆魄”显然含有和平、安定、幸福深意,而其“风”“雨”则明显象征着动乱、痛苦和灾难。通过“和平、安定、幸福”的表面现象和局部事实却能深察到“动乱、痛苦、灾难”的社会本相和全局事态,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和格局。

这首诗立意新颖,不落窠臼,视角独到,而其寓深刻哲理于高度具象的艺术形式之中,融景、情、理为一体的鲜明艺术特征则决定了这是一首能够在众多中秋咏月的作品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的,真正的艺术佳品。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