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人们对于齐桓公还是念念不忘。关于他的评价,有批评的,有赞扬的,批评的在于他的晚年,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齐桓公是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并且从他开始开启了霸主时代,仅此,就让他永久地载入史册。
第一和第二是不一样。第一就是第一。实际上齐桓公这个第一与此后的第二、第三……所谓晋文公、楚庄王等不同,他是兴起于危难之时,在天子被戎狄强力拆迁以后,华夏各国都面临着夷狄的逼迫和威胁,中原各国甚至有些惶惶不可终日,在这个时候,齐桓公挑起了兴国安邦的重任,通过下级士人管仲等一大批人才,通过改革强盛了齐国,然后,以“尊王壤夷”的旗号。充当了打击戎狄的超人,成为中原各国的保护神。
诸侯们对齐桓公的敬仰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孔子说,没有管仲,没有齐桓公,我们就将成为野蛮人和野蛮人的后代。正因为有了齐桓公,中华文明才得以保留。《春秋公羊传》也说:春秋时,“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
其他几个霸主都没有齐桓公这样的事迹,他们的兴起,更多的好像是称霸本身,收纳各诸侯国的保护费为自己国家谋利。而在尊王,尤其是在攘夷方面,在个人魅力方面都与齐桓公没法比。
孔子如果活在今天,一定是一个微博高手,他在他的微博式的语录《论语·宪问》中曾说:“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谲,欺诈,玩弄手段。晋文公欺诈,玩弄手段不正直。齐桓公正直不欺诈,不玩弄手段。
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但是齐桓公的存在与兴起,对周天子也形成了威胁,或者干脆说是在拆周天子的台。
攘夷本来应该是周天子的事,周天子也曾经以此为己任,努力地干着,但是一不留神,还是被这些夷们给拆迁了。迁入洛邑后,周天子自身难保,哪还顾得上小兄弟们。齐桓公挑头虽然减轻了周天子的压力,但也夺走了对诸侯的号召权与领导权。这样一来,齐桓公成为家里的老大,成为家里的保护神,家里有了事,都向齐桓公汇报,周天子这个家长就成了摆设。
于是本来应该纳给天子的贡,现在都交给齐桓公了。本来应该朝见周天子的,应该心向洛邑的,现在都去朝见齐桓公,都心向齐国首都临淄了。
诸侯们都很实际,投靠周天子,周天子又不能给你什么好处,既保护不了你,也处罚不了你。而齐桓公则不一样,既能提供保护,又能处罚不听话的诸侯。而且这个保护实际上与周天子过去所做的一样,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抵御外来的戎狄,就是来自内部的谋*、篡弑、政变,他都会管。他不允许随便改立太子、把妾提拔为夫人,不允许随便*大臣。这样全方位的保护,给他交点保护费是应该的。
于是霸权一兴,王权就更加衰落了。
因此,周天子从来就没有授权齐桓公称霸。
正因为齐桓公没有得到周天子给他称霸的授权,因此,也成为后来人们批评的口实。尽管他存邢救卫,助燕讨伐山戎,尤其是对燕国的态度更成为美谈。尽管他很讲诚信,但是没有天子的授权,就是缺陷。《谷梁传》就认为齐桓公并不是周天子任命的方伯,因此,是不应当的。
孟子从更高的层面上批评齐桓公,认为他实施的不过是霸道,不是王道。
《史记》作者司马迁则批评他的私生活说:“桓公好内,多内宠,如夫人(小老婆)者六人”结果“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
在诸多的批评和评论者中,荀子的评价是相对客观的。
荀子在《荀子·王制》中对齐桓公有过一番评论,他说:齐桓公,是五霸之中最负盛名的。他曾经干过很多坏事和错事,比如,他*了哥哥(子纠)而争夺君位;他霸占自己的姑姑和姐妹,与他私通而没有出嫁的就有七个人;他纵情享乐,奢侈无度,用齐国税收的一半供奉他还不够;他欺骗邾国,袭击莒国,吞并了三十五个国家;他的所作所为,险恶污秽,淫乱奢侈,如此罪行,竟然没有灭亡,还称了霸,不仅如此,还得到伟大的孔夫子的门下称道,为什么?!
回答是:齐桓公有天下的大节,谁能灭掉他!坚决地认定管仲的才能足以把国家托付给此人,有容人之量,这是天下最明智的决定。安定后忘记了原来的愤怒,脱险后忘了原来的仇恨,于是便把管仲立为仲父,用人不疑。这是天下最伟大的决策。立管仲为仲父,而贵戚们没有人敢嫉妒他;给他高氏,国氏那样尊贵的地位,而本朝的大臣没有人敢反对他;给他三百个书社,而富人没有人敢排斥他;无论是贵、贱、老、少都秩序井然,没有人不随从桓公去尊敬他,这就是天下的大节。诸侯有这样的一个大节,就没有人能够灭掉他;桓公掌握了好几个大节,又怎么能被灭掉!
桓公称霸诸侯,是应该的啊!并不是侥幸,而是合乎规律性的。
关于君王的大节和小节问题,荀子还作了专门的阐述,他说:
所以当君主的,要想国家安定,那就莫如调整好政策,爱护人民;要想光荣,那就莫如崇尚礼制,敬重士人;要想建立功名,就莫如重用贤德的人,选用有才能的人;这是君主的大节。三个大节做得恰当,那就没有不恰当的了。三个大节做得不恰当,那么其余的即或做得恰当,也是没有裨益的。孔子说:‘合乎大节,也合乎小节,是上等的君主。合于大节,小节有出入,是中等的君主。违背大节,虽然合乎小节,我也不想再看其余的了’。
按照这种说法,齐桓公是合乎大节而小节有出入的君主,算是中等的君主。
齐桓公最大的错误,是在管仲死后重用了竖刁、易牙、公子开方等几个小人,没有妥善解决接班人问题,以至在他死后形成了国家的动乱,使齐国失去了霸主的地位。看来君主的晚节非常重要,它影响了国家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