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茗)管仲一生至少犯了两个关键性错误:一个刺*公子姜小白,一个临终前没有除掉齐桓公身边的奸佞之人。
作为政治主张和各为其主的投机使然,刺*姜小白或许会使中国失去齐桓公这样具有雄才大略的明主。齐桓公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化敌为友,大胆启用“仇人”为相,并辅佐其达40年之久,不仅对其人生和宗族有着完美的交代,更使后世看到一个国家昌盛发达所必须的条件和必要的潜质。
包容,是一个天下君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背后便是雄心和壮志。常人是很难与一个将要置己于死地的政敌握手言欢的,更不要提高高在上俯视江山的国君,甚至还将“刺客”尊为“仲父”般的礼贤下士。
因为包容,齐桓公成为新的时代的奠基人、治国新理论的开拓者以及新合作模式的开发者。他的决策,更多是管仲的主意,作为代言人,他尊王攘夷、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诸侯,收到周天子的赏赐。
而作为指挥者,他的知人善任,特别是权力的下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近乎以全国之力完成管仲心中的治国理想化。这种信任关系,使齐国在政治、经济高度繁荣之后,与齐国的强国文化高度融合,形成了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的良性状态。
很多时候,“狡兔死走狗烹”是旧时代所有文臣的宿命。诚然,历史上不乏皮里阳秋、明哲保身之人,或许历经几世而不衰,但终是白驹过隙,除却经世之人热捧外,基本得不到普遍的认同和共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朝刘禹锡的这句话道尽了世间沧桑,也暗指魏晋以来王、谢等家族地位显赫,但不过最终灰飞烟灭,除少数亮点外,人们很难对他们家族事迹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但管仲不同,他不仅是他个人成为千古名相被后人传颂和褒扬,更使他与齐桓公开创了中华历史的一个崭新篇章,即以理念的更新,推动文化和经济的进行,为国家治理开创了可借鉴、可参考的理论依据和有效样板。
这一点,与现代企业寻求高速发展的意愿和对对安全文化建设的关系极其神似。很多优秀企业的发展证明,企业安全文化可以有效、迅速地助推企业发展,甚至渡过难关。
且不说一次生产安全事故对企业的灾难性打击,即以安全发展的理念对企业文化作为核心向心力推动企业实践行为的向前发展,就具有极大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培育功能。企业安全文化集中反映了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安全理念和安全追求,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感召力,为企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同时,企业安全文化因其对生命的参悟和价值的感知,能使企业全体员工对待安全的观念、目标及行为准则等方面保持一致,形成心理认同的整体力量。
推行企业安全文化的过程,就是培育员工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过程。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以人的安全行为准则作为自我激励标尺,激发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规范和约束不安全行为,使安全生产成为员工自觉、自愿的行动。
管仲的成就,被后人浓缩整理在《管子》一书中。这几乎是一篇春秋时期的百科全书,涵盖了道家、法家、儒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农家的各种思潮和观点,而且从山川地理到稼穑农时无不涉及。管仲也就是凭借这些点滴思想的汇聚,完成了他人生巅峰理想的实现。
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太史公司马评论:管仲,世所谓贤者,而孔子小之。小,是指管仲的视野和气魄,太史公认为,“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免之至王,乃称霸哉?”太史公感叹的是,既然周王朝气数已尽,又何必举起尊王攘夷的大纛,取而代之或许更利于天下大势。
连阅历非凡的太史公都如此评价管仲,可见管仲的成就。但是相比管仲第一条错误,第二条错误,对于他完美的四十年为相经历和齐国蒸蒸日上的霸业来说,却是不可饶恕的。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危,齐桓公前来看望,希望得到管仲临终前做出政治遗嘱。精明了一生的管仲,自然清楚朝廷的弊端,他告诉齐桓公,远离竖刁、易牙、开方三人。认为他们“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在齐桓公的耳中,这不啻是一声惊雷。齐国上下没有人敢否定这三人对主公的忠诚。竖刁,本是齐桓公的近臣。为了能够时时不离桓公左右,而又不让桓公猜忌其与后宫有染,他自行阉割。易牙,齐桓公的厨子。一次,桓公戏言遍尝美味,只是不知道人肉什么味道。易牙就把自己的年幼的孩子烹调成美食,送给桓公。开方,本是卫国的长公子,放弃卫国储君不做,而到齐国侍奉齐桓公15年,即使是亲爹病故,也不回家看一眼。
管仲认为,爱自己的身体胜过爱别人的身体,这是人情,但竖刁不惜阉割自己讨好国君,这是违反人情的;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一句戏言,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没有人性;开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齐桓公15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是无情无义的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
管仲深知治国需要批评而不是奉承,一国之君被歌功颂德者包围,将会诱发危机四伏。三国时期,一直效仿管仲的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揭秘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
同样,现代企业安全文化中倘若缺失对不安全因素的指出与修正,特别是对隐患不能及时消除实现闭环管理,而这些隐患一旦集中爆发,或许对企业生产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或许是对管仲的感恩,管仲死后,齐桓公驱逐了这三人。但不到一年,齐桓公就又把他们召回宫中,他们离去的日子,齐桓公食不甘味,寝不能安。四十年雄霸天下的荣耀,已经让他忘记忧患的童年和风雨飘摇、生死难测的莒国之途。当年,恰恰是管仲的一箭让他成为了一国之君,而他也与管仲成为莫逆之交。成语勿忘在莒便是说齐桓公不忘在莒国时的艰难惊险。
因为这样的情愫存在,齐桓公并没有听从管仲的建议,而是继续将小人留存。但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了管仲的担忧。齐桓公卧病在床的时候,觊觎桓公之位多年的三人直接将桓公困毙——显赫一时的一代明君在自己豪华的宫殿中饥寒交迫而死——直到六十七天后,尸蛆爬出窗幔,才不得已发丧下葬。而经历这样的变故,齐国霸业也不复存在了。
管仲的错误在于,明知此三人的存在对齐桓公和齐国的霸业是巨大隐患,同时以他的睿智和力量完全可以以“清君侧”的口实,将此三人除去。后世并没有人指责管仲对此三人的不作为是失职。但从现代安全管理的角度讲,管仲的错误是不可原谅的。
传说齐桓公死的时候,以袍袖掩面,表示没有颜面与九泉之下的管仲相见。
近两千年后,宋朝的苏轼大声哀嚎: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而按照现代安全隐患管理理论来看,无论是管仲还是齐桓公,只要有一人履责,就能完全实现对“三人”的“风险管控”。
只是历史不可重来。(作者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