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00010 海上丝路〕全称“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的三大干线之一,古代中国与海外各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航海路线之总称,由于最初主要用以丝绸贸易,故名。该干线的开辟晚于草原之路与绿洲之路,其繁荣在中世纪以降,尤其是在陆上丝路渐趋衰落之后;然而,其路程之远、货运量之大,均胜过陆上丝路。航线走向的概况如下:以中国东南沿海的诸港口为始发点,如登州(今山东蓬莱)、扬州(今属江苏)、明州(治今浙江宁波)、泉州(今属福建)、广州(今属广东)等,前赴海外各地。登州、扬州、明州诸港都有直接通往今朝鲜半岛及日本的航线;泉州、广州诸港则有通往今南海、印度洋等水域的更为漫长的航线。发自广州、东南可至今菲律宾,向南至今印度尼西亚,西南抵今中南半岛各国,并到达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向西穿越马六甲海峡,可抵孟加拉湾沿岸的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印度东海岸各地;又西行,则达阿拉伯湾沿岸的印度西海岸、巴基斯坦、伊朗、阿曼、也门等地,直至非洲大陆东岸各地;更纵深者,则在阿拉伯湾北入波斯湾,至伊拉克、沙特阿拉伯,或者西进亚丁湾,再北入红海,抵达位于北非的埃塞俄比亚、苏丹、埃及等地。海上丝路在孟加拉湾与来自滇、缅地区的陆上丝路衔接,在阿拉伯湾与从中亚南下的陆上丝路汇合,又在波斯湾与红海与抵达地中海沿岸的陆上丝路相交。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海上丝路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