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种是半永久工事,1916年底德国人开始用混凝土建造面对敌人的小了望台或机关枪阵地,德国人经常利用现有的砖房建筑来建造他们内部的整体碉堡,例如他们战场上的许多据点都位于农舍内,外部砖块可以充当一堵更坚固的墙来增加保护力。德国人还在暴露的地点建筑了许多混凝土工事,用沙袋或简单的泥逐步改进伪装,早期的钢筋混凝土设计或用大型钢构件加固的工程在重型炮击下是脆弱的,在重型震荡下飞舞的混凝土碎片会对居住者造成过度的危险。更薄的钢筋或钢丝网作为屋顶加固材料更为可取,到1917年底,英国人也制造了一些类似的系统,英国人特别喜欢在半圆形的玻璃钢内衬上建造钢筋混凝土掩体,弯曲的轮廓与德国的棱角分明的线条完全不同,他们还部署了预制的圆形机枪巢,内径只有6英尺,但机枪可以通过门边巧妙地旋转的钢百叶窗开火。双方还尝试了许多其他类型的预制钢结构,除了壕沟、碉堡、掩体和庇护所外,铁丝网深度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三:战壕的结构
一中的堑壕体系基本是沃邦时代的堑壕体系结构,其主要构成是三种堑壕。前沿为火力堑壕,其后为掩护堑壕连接两道主壕的是之字型交通堑壕,前线的战壕常常离敌人的前线很近,正常的情况下,双方之间至少有几百码。有时前线甚至在手榴弹的投掷范围以内,这个区域被称为控制无人区,这里铁丝网特别密集,前线战壕前20码处开始设一道铁丝网,40-50码处另设一道铁丝网,铁丝网与当今农业中常见的栅栏相似,使用高低不等的双层木桩或螺旋桩,斜线从栅栏顶部交叉穿过,在前面2米处与地面相交,而其他斜线在后面3米处与地面相交,两个铁丝网之间的间隙是填补松散的铁丝网,
铁丝网后方是前哨地带,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炮兵观察员和足够的机关枪哨所、狙击手和线人在此防御以防突袭,如果敌人进攻,前哨区的守军几乎是牺牲性的角色,需要承受进攻者最初全部的炮火或者几个星期前精心策划的袭击。前哨区后方大约有500-3000码深是第一道防线,它不仅作为前哨阵地,而且作为抵抗的主线。第一道防线后方1公里的地方建立了一条相同的“第二道防线,接着是主防御区,接着是一个类似深度的后防御区,接着是一个主炮兵线和反攻部队集结区。在这两个防御区中的每一个前哨都将包括小规模的进攻部队,任务是夺取任何落入敌人手中的邻近据点,每一个岗位都是独立防御的,其中相当一部分,特别是独立的机枪部队,将分散在无人区的弹坑中或在战壕线之间的空地上。
每个步兵营可能有一条“上”和一条“下”壕沟,深达1米,通常可以在沟渠的地面上铺设木板,靠近前面会有更多,最理想的情况是至少10码间隔一个直段,由环形掩体覆盖,每隔一段距离设置壕沟挡块或刀架,以阻止任何进入壕沟的攻击者,为了有效对抗火炮,堑壕内还有厚达2至3米的护墙,将堑壕分隔成5至10米宽的隔离区,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如果没有复杂的泵送设备来保持地面干燥,向地下挖很深是不可行的,必须用沙袋、泥土和石头建在地面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