壕沟里部则布满了各式种类的防炮掩体,即有简单的一个土洞,也有更精巧的地下工事。有些防炮洞深入地下10米,有更好通风设备、炊具,炉灶、座椅、桌子和橱柜,总体上讲,英法的堑壕阵地较为简单,盟军高层公开表示,如果把堑壕搞得太过“舒适”,士兵们就不情愿冲锋了。而人数处于劣势的德国人的堑壕较为坚固,宽敞,内部设施完善。
四:战壕的攻防战术
交战双方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如何突破对手的阵地,英国人相信炮火准备可有效削弱守军防御,然后发动线形多波次冲锋,事实上,这种老套路根本不管用,炮击本身就是个明确的进攻信号,深藏于防炮掩体中的徳军士兵在炮击后又会重新出现在战位上,英国人的步兵不得不在一个被摧毁的地区选择一条艰难的道路强攻,大量步履艰难的步兵遭受了不可持续的伤亡,最好的战术是在进攻步兵进入德国防御工事前,仅仅用较短时间内炮兵来压制德国防御工事。
这一概念被具体化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炮火,它从1916年7月14日开始被广泛使用。1916年底到1917年成熟。炮兵在纵深达一英里半的地域设置多达七道连续的弹幕,随着步兵的前进,每隔四分钟就有规律地前进100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守军更愿意躲在地下洞穴里,直到占领了第一道防线,尽管英国人在炮兵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但这种战术的进展非常缓慢,前线阵地经过一番轰击之后通常会变得更为杂乱,令进攻者既难以快速前进也难以快速后撤。
一旦盟军占领了第一道防线,德军就通过一次短暂的反击来重新占领它或者回到下一个阵地,在第一个防线后面一两英里处建立第二道战壕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即使第一条防线被攻占,攻击者也无法突破到第二道战壕,主力部队将部署在敌方炮兵观察员无法看到的地方,如果敌人真的越过了第二道战壕,主力部队就可以在友军大炮支援的有利阵地上消灭进犯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