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P3,“这个家伙光溜溜的,蜿蜒起伏、身形庞大,浪花不停地互相追逐,发出轻轻的笑声。不论抓住什么,它都会咯咯低笑,一把扔掉它们时,则会爆发出哈哈大笑声,转头又朝新的玩伴冲去。那些东西挣扎着将它甩开,可最终还是落在它手里,被它牢牢抓住。它浑身闪耀,不停颤动,沸沸扬扬,打着旋儿,不停地唠叨,喋喋不休到嘴里泛出泡沫。”在作者的笔下,一条河面开阔,水流充沛的河流,竟然有了身躯,有了动作,有了神情,有了思想,这是多么新鲜的写法!这样的描写,怎能不让第一次看到河流的鼹鼠像魔怔了一般快乐而兴奋地呆立在那里,一动不动?即便是我们,也被作者的拟人化的写法震惊到了!
清水河流经冉河头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如果带孩子们到河边走一走,看一看,让孩子们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这条河也写一写,何尝不是一个好主意呢?
如,P4,“一张棕色的小脸,两腮边有两撇胡须。那神色严肃的圆脸上有一双闪闪发光的小眼睛,开始吸引他注意力的那种光就是这双眼睛发出来的。另外,它还有一对小巧匀称的耳朵,一头丝绒般浓密的毛发。”这个外貌描写的片段,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抓住每个部位的特点,塑造了河鼠干净、整洁的形象。在《我的动物朋友》的习作练习中,完全可以把这个片段拿来当做一个范例,解析给孩子们学习。
如,P11,“他们离开主河道,驶进一处幽静的所在,乍看上去像被陆地环绕的小湖。两旁是绿茸茸的青草坡地,蛇一样扭曲盘旋的褐色树根在幽静的水面下微微晃动。前方是一座高高隆起的银色河坝,坝下水浪翻滚,推动着一个不停转动、水花四溅的水车轮子,轮子上方,是一间露出灰色屋顶的磨坊。水车转动时发出单调低沉的隆隆声,可是磨坊里却不时传出阵阵清亮欢快的尖声细语。”多么美妙的情景呀!难怪鼹鼠不由得举起两只前爪,一叠声地赞叹道:“哎呀!哎呀!哎呀!”这么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哪个读者面前能不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这样强的画面代入感,我们为什么不引导孩子拿起画笔把它画出来呢?我想,孩子们一定十分乐意做这件事情!
如,P15,“天哪,河水真冷啊,全身都湿透啦!他不停地往下沉,沉下去,水在他耳朵里轰隆隆地响。当他挣扎着在水面上露出头时,因为呛水不停地咳嗽着,被吓得哇哇乱叫。太阳是多么美好呀!很快他又沉了下去,陷入了无尽的绝望。这时,一只坚实有力的爪子拎起了他的后脖颈。那是河鼠。……河鼠抓过一只桨,塞到鼹鼠一边腋下,又抓起另一只桨塞到他另一边腋下。”看,溺水时的感受及溺水时救护的小知识来啦!
我在想,当孩子们看到这个溺水的片段描写时,谁还愿意去冒这个险呢?冰冷的河水,绝望的感觉,望而生畏呀!
救护溺水者,一定要拎他的后脖颈,往他的腋下塞漂浮物,这才是教科书式的救护方法!
读到这里,不需要我们再千叮咛万嘱咐的防溺水说教,孩子们一定能印象深刻。
一本书在手,我们可以读它的故事情节,可以读它的人物塑造,可以读它的描写方法,可以读它的人生哲理……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我们每个人阅读的角度不同,收获也是不同的。
我们成人阅读儿童文学的目标是什么呢?不就是把它推荐给我们的孩子们吗?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有所思,有所学,有所悟。读读,写写,画画,不就是从阅读中寻到的自我照见吗?这不就是将文本尽可能地生命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