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三处“弱水”地理位置的问题较为清楚,以下二处才是难点,也是本文重点。
4,《海内南经》:
窫窳龍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狀如龍首,食人。
有木,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纓黃蛇。
其葉如羅,其實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窫窳西弱水上。
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
弱水在狌狌知人名之西。笔者认为“狌狌知人名”与《南山》“狌狌”并不相同:《南山》狌狌在广西北海、玉林的大容山一带,濒临“西海”即今广西北海一带的南海北部湾;而“狌狌知人名”乃是三峡巫峡一带著名的“猿啼”,古人误认为是“狌狌知人名”。鹦鹉也会学舌模仿人类进行简单言语。狌狌听见人类之间相互呼喊名字,模仿一两声也是可能的。被古人神话为“狌狌知人名”。狌狌如果那么神灵,就不会被人类斩尽*绝了。它肯定不会知道要*它的猎手的名字,否则真叫出来,或许还能幸免于难。事实上,古代的狌狌(包括长臂猿),在大部分地区都被人类猎*殆尽了。
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后世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等等,都是指此。
当然,巫峡猿啼最为著名,西陵峡也有猿啼。
《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又東逕西陵峽,《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
西陵峡也有泠泠不绝的“猿鸣”。《海内南经》“狌狌知人名”是指西陵峡还是巫峡,还要继续探讨。
窫窳应为江豚或白鱀豚等水生兽类。窫窳就文字学看为凿洞可见两瓣脑瓜之义,为大汶口文化习俗,证据为东营广饶傅家遗址所谓五六千年前的开颅手术,其人应为当时的巫师,开颅大概取通天的涵义。称江豚或白鱀豚为窫窳,是因为其鼻在额上,发出声音及呼吸时鼻孔大开,就像脑袋顶上开了洞的巫师窫窳一样,所以将其叫窫窳,是一种喻称。龙首疑即“隆首”,指喙前额头隆起又称“额隆”。
《水经注·江水二》: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出名酒。村側有溪,溪中多靈壽木,中有魚,其頭似羊,豐肉少骨,美于餘魚。
有一种鱼的头像羊头,或许就是这里说的“龙首”。
江豚:窫窳、夔
那么弱水到底在哪里?需要继续寻找线索。比如《史记》等文献言及战国末期楚国曾筑“弱关”,笔者疑即筑于弱水入江的河口一带。
《水经注·卷三十四》:又東出江關,入南郡界。江水自關東逕弱關、捍關。捍關,廩君浮夷水所置也。弱關在建平秭歸界,昔巴、楚數相攻伐,藉險置關,以相防捍。
郦道元认为弱关在秭归一带,位置在巫峡以东、西陵峡以西。
杨守敬《水经注疏补》“弱关即秭归仙女山西麓古关口。”
弱关疑在弱水入江处,而仙女山东麓有九畹溪,西麓稍远有童庄河,皆入江。如按杨守敬的说法,则仙女山以西的童庄河似乎更为可能。况且,当今地图上所标“仙女山”是否与杨守敬所言“仙女山”完全一致,也存在疑问。关于“弱关遗址”,如果有明确的资料,可以确定其位置,则对确定弱水有很大帮助。如果遗址在某条河上,则此河为“弱水”无疑;如果附近并没有河流存在,则可知“弱关”与弱水实无关系,则应判定奉节梅溪河即《海内南经》之“弱水”。
秭归仙女山 九畹溪 童庄河一带
如果将弱水位置确定在秭归童庄河一带,则“狌狌知人名”在西陵峡东段(灯影峡、黄猫峡)以西,巫峡以东。结合上面的说法,两峡均可能指“狌狌知人名”,就《海内南经》内容来看,“狌狌知人名”当时应指西陵峡东段(灯影峡、黄猫峡)一带的猿鸣。
这里必须讨论一下历史时代变迁对动物活动范围的影响。我们不能认为三峡一带的长臂猿永远都像郦道元、李白、杜甫说的那样集中在巫峡一带,只能说当时的确主要在巫峡。而《海内南经》反映了更早时期的情况,不会晚于战国,大概在春秋时代。这个时候也许长臂猿主要在西陵峡一带活动,后来才逐渐迁往巫峡一带了。再后来到了明朝,巫峡猿啼逐渐消失了。当今长臂猿主要在云南西南部一带分布。《山海经》反映的时代,长臂猿在全国南方很多地区都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