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被正式确定为汉文帝霸陵。相较于其他帝王规格的陵墓而言,霸陵中的陪葬品并不多,且较为简朴和低调。不过,这恰好符合了史书对它的记载,见于《史记·孝文帝纪》:“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汉文帝的节俭,顿时引来不少人的热烈讨论。虽说这位曾开创过“文景之治”的帝王如今“热度”不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但在很多古代帝王眼中,他却是个“学习榜样”。明万历首辅大臣朱国桢甚至直言:“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那么,看似“低调”的汉文帝,为何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呢?
上图_ 汉太宗,刘恒(前203年—前157年),即汉文帝
- 汉文帝执政极简史
汉文帝刘恒出身不高,其母薄姬只是“诸姬”之一,未有“夫人”位格。可以想象,若无诸吕之乱,代王刘恒恐怕也只能当个藩王。不过错有错着,刘恒虽早早离开权力中枢,反倒躲过几次祸乱。陈平、周勃等人见他“国小势弱”,又“平平无奇”,故而力排众议,将其拥戴为了新帝。
但他们都没想到,汉文帝却拥有极为高明的政治手腕。吕家之败,根源在于吕禄过早交出兵权;汉文帝引以为鉴,在将陈平、周勃等功勋旧臣“高高举起”的同时,又不动声色地令心腹宋昌掌握了南、北二军的兵权;与他一同来到中枢的代国老臣也很快得到升迁,一行六人,“官皆至九卿”。
由此,汉文帝成功在朝堂上站稳脚跟。为强化皇权,汉文帝又不遗余力地打击勋贵旧臣。周勃二次罢相之间,丞相之位去二去其一,太尉之职也被取消,“臣强主弱”的局面终于得到有效缓解。对于各诸侯国,汉文帝也是恩威并施,齐王刘襄、琅琊王(即燕王刘泽)从龙有功,加官进爵不在话下;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阴谋作乱,登时便被雷霆镇压。
上图_ 周勃(?—前169年),西汉开国将领
在此期间,汉文帝内政手段更加不容小觑:
一是选贤与能,诏举良才;二是罢黜贪官,赏拔廉吏;
三是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四是监查天下,督巡百官;
五是轻徭薄赋,劝农与桑;六是改革币制,丰盈谷物;
七是开源节流,休养生息;八是止兵修戈,恩抚南越。
在此情形之下,汉文帝虽在位只有二十三年(前180—前157),但却能让西汉国力稳步上升,进而开启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文景之治。哪怕是汉武帝一手造就的“强汉”,也离不开昔年汉文帝积累的战马、钱粮与器械装备……
上图_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 帝王的“学习榜样”
司马迁评曰:“世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皇帝。”三代以降,世人论贤主仁君,汉文帝名列前茅。非但朱国桢对汉文帝赞不绝口,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将汉文帝当做自己的执政“榜样”。
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唐贞观二年(628年),有臣子欲为太宗李世民修建阁楼,理由是李世民现居西宫地势较低,不利于养(风湿)病。然而李世民却拿汉文帝的例子来“背书”,称“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遂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