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介绍我国的古籍经典《论语》,今天我们讲两点:学习的最基本原则和学习的最高境界。
孔子在《论语》里面提出了很多学习方法、态度和原则,但是有一点是最基本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学习”本身,你可能觉得很奇怪。在《论语》的第一句就开宗明义指出了,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话其实就道出了学习的方法原则和目的。古人写书第一句都非常重要,不管是《大学》《中庸》,还是《孙子兵法》《道德经》这些古籍经典,第一句话都起到了开宗明义的作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常常说学习好像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在古代,学和习是完全不同的,“学”在甲骨文里面,上面有两只手指向下,有帮助、提携和教授的意思。
在《尚书》里面说:“学,效也”,所以,学也有模仿效仿的意思。而“习”在甲骨文里面,上面是小鸟的羽毛,下面是一个“日”字,表示在阳光下反复练习的意思。所以,其实《论语》的一开篇,孔子就告诉了我们学习是一个教和学的互动过程,也是一个模仿和练习不断反复的过程。人的学习过程就像小鸟学习飞翔一样,不断地模仿和练习,这是学习的最基本的原则。
那学习应有的态度是什么呢?孔子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位提出快乐学习的教育家。孔子并不提倡死读书,真正的学习求知应该源自内心的热爱,才能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把学习求知的人分为三种境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知之、好之和乐之是学习求知的三种境界,而最好的学习状态,或者说最高的境界应该是乐于学习,只有做到了“乐之”才能获得内在持久的驱动力。
内心的热爱才是最稳定和持久的驱动力,就像刚刚爆火的奥运冠军谷爱凌说,自己不是因为要赢得比赛而滑雪的,而是喜欢滑雪本身,很多时候,兴趣才是真正的老师。
上个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调查了很多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想找出他们之所以成功的秘诀,这些人成功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后来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发现,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工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心流”体验,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就叫《心流》。要获得心流体验,就必须要乐在其中,心无杂念。
《论语》的第一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其实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看出整部《论语》的一个根本宗旨和理念:自律的重要性或者说榜样的力量。
学习是一个模仿和练习的过程,动物和动物之间会相互模仿,人与人之间也会相互模仿和学习,小孩在家里模仿大人,在外面模仿朋友和师长;在公司下属模仿上级,上级模仿他的上级。所以反过来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做好了,成为一个好的模仿对象,那么由己及人,推而广之,整个社会就会逐渐趋向于好,这也是孔子非常强调个人德行的根本原因,道德的重要性不在于规范和管理他人,而在于自律。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中说:“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一种至高的修养和品格,即便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严于律己,保持高尚的品格。
儒家思想非常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其原因不仅在于提高自我的道德情操,更在于如果每个人做好自己,那么整个社会和国家就可以井然有序。在治国理念上,孔子非常注重在上位者的德行,也就是君主和治理者的德行,因为他们是众人模仿的对象。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为其他人指明了方向。
好了,今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了《论语》的学习原则、学习境界和一种根本理念,希望对你有启发,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收藏和关注我,我们下一篇文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