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她体内的甲状腺球蛋白到底来源于哪里呢?其实她第一次术后一直有复查彩超,每一次的彩超在我看来都说明了有不好的淋巴结。因为只要彩超报告上的淋巴结出现了钙化,囊性化(无回声区),或者高回声区,基本就意味这个淋巴结是转移的,除非是彩超医生报错了。可是她还是听从核医学的医生继续进行碘治疗,从来没有想过通过手术去干预。我说你为啥这么相信你的核医学的医生而不去问问其余的医生,她说她其实问了好多的医生,每个医生的说法都不同,那个核医学医生的态度最温柔,所以她就选择相信了核医生。从所有的彩超报告,她主刀的清扫方式,还有她TG一直的趋势上看,这些淋巴结基本是因为不规范的第一次侧颈清扫手术被漏掉了,然后多次碘131对它们无效。
她因为TG一直高,在中间还做了两次PETCT的检查。对于她这种吃药TG在20-40碘扫无吸收的情况,做PETCT也是合适的。但是很可惜的是,她复查的医生估计没有仔细阅读她的PETCT的报告和图像,或者根本就不大了解乳头状癌在PETCT上显像的规律。总体上说,一些分化程度差的甲癌转移灶(以老年人居多)在PET上会显像,在碘扫上不会显像;一些分化程度特别好的甲癌转移灶在PETCT上基本不显像,在碘扫上会有明显显示;而一些分化程度一般的甲癌转移灶在碘扫上没有什么吸收,在PETCT上也没有什么吸收,即便有,也是很低的SUV值(一般用SUV2.5的值来区分良恶性肿瘤)。她的甲癌,大概在2010年被发现的时候就已经在体内长了5-10年了。她的肿瘤分化算不上特别好,因为大剂量的碘扫没有吸收;但是以她的年龄和性别不太可能是分化程度太差的甲癌,她的PETCT的报告没有特别高的SUV值以及后来的TG很慢的增长速度也说明了这一点。基于她的病史,那些SUV数值在1.8左右的左侧颈淋巴结应该就是转移的淋巴结。当她做完第一次碘131的时候,就应该去穿刺这些彩超报告和PETCT报告上可疑的淋巴结,而不是永无休止的做碘131和年复一年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