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起来就复杂了,从2019年的年末就开始有一直在研究这些国企到底还有没有编制?现在分享给同样想知道的你们。
一般来说,和单位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叫“正式工”,还有一部分和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同的,那就叫“派遣工”或者“非正式工”了,有时我们也叫它“合同工”,但严格来说却是不准确的,因为不管是哪类员工,都需要签订合同,都是“合同工”。但也有一些国企不是这样,尤其是一些年代较为久远的老牌国企。比如:
在电力系统,如国家电网,就依然有“全民编制”“集体编制”的分类,分别和电网本身以及电网下属集体三产企业签约,这当然是来源于旧时代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划分。
在石油系统,如中石油,“正式员工”也有一个“在册员工”的俗称,“在册”意思就是“在编人员花名册”,而另一类同样和单位直接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却要叫成“市场化用工”,显然,后者的地位更低些。
在烟草系统,主要是烟草商业系统,只有省招员工才是“在册员工”,而地市一级招录的,同样也是和当地烟草公司签订合同,但却不是“在册员工”,只能俗称“合同工”。这种情形下,只能说前者才是有“编制”的。
之所以出现这些不同,本质是因为,“编制”是计划经济时代人事调配范围内的概念,而我们今天说的“员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雇佣关系。判断前者的标准,是你是不是在一个所谓的“在编人员花名册”上,而判断后者的标准,则是你是否和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今天,我们正处在这两个时代的过渡,两种制度的杂糅时期。
“编制”本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因为在那个时代,每个单位的人事调配都是受到严格控制的,员工数量不能“超编”,也就是所谓“计划”。那个年代的国企编制,狭义其实就是指“全民所有制编制”,广义来说,也将“集体所有制编制”纳入。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国企也进行了大规模改革,*的*,*的*,股份制化的股份制化,大部分都去掉编制这个观念了,更不用说还有在这个时期后新成立的国企。这些国企出生的时候就没在老时代,自然用的是新时代那一套。
归根结底,市场经济下,单位招工用人也是“市场”的,用多少人,不需要看“计划”行事。自然也就没了“编制”这种概念。但需要指出的是,“编制”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所谓“正式员工”这个概念。
也有人说编制还是存在的,不过有了新的说法。
第一种:全民所有制编制。我们这边简称全民。这个就是家里这边国企的最正式编制,不出大事情不会辞退。各种福利待遇全部享受。就算现在工作的企业不行了,也会被调整分流到其他兄弟单位。也就是说是正经的国家的人。
第二种:岗位合同制。简称岗合。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是退休前所有待遇跟全民一致,但是退休后的工资只有全民的6成。再就是该编制只属于企业不属于集团公司(国家),也就会说万一企业不行了,那就惨了.....
第三种:集体所有制。我们这简称大集体。具体什么性质我不是很清楚,但可以看到的是各种工资奖金都是最少的,发到手大概也就2000元的样子。唯一的优势也就是企业不会随便辞退,每个月各种保险都上齐-----增加一下内容。问了朋友,大集体就是企业的二级或者三级单位,名义上是从国企分离(改制)了,但是国企会占有一定的股份,老总也都是上头派下的(一般也就是个处级)举例就是xx公司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这种单位里的人不占用企业里面的编制(全民,岗合),所以各种收入福利都少,自然用人成本也低。
上面这三种就是我知道的所谓国企编制,基本上这三种人都不会随便被开除,失业的风险也比较小。但是可以看出安全度和待遇是逐渐下降的。
以上答案是个人实际经验,不保证全国通用。你们大家觉得呢?
关注我,不迷路!后续精彩的文章推送,大家有什么问题或者想让小编探讨的都可以评论或私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