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善公主修得大道之后不忘为父尽孝,后来通过老君举荐,菩萨的封号又出自于玉皇大帝。
这个故事把儒家的孝道,道教的仙法,和佛教菩萨的救苦救难结合在一起,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宗教体系中三教合一的特点。
宋元之后,随着观音信仰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和三教圆融统一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才有了后来《封神演义》中慈航真人是观音前身的说法。
从慈航真人观世音这种“仙佛同源、佛道双栖”的身世渊源,可以清晰地看到道教与佛教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由此体现的中国宗教文化兼容并包的氛围。
孙昌武所著《道教与唐代文学》有云:
“心印菩提,玄、释本皆无异; 真空妙有,佛、仙实亦同源。悬牟尼之宝珠,凝从神气; 炼金丹而证果,得自虚无。体不外乎身心,理同归于性命。然而一人兼备,千古为难,故由佛而玄,则推斗帝;由玄而佛,端重慈航。缅惟圆通自在天尊救苦观音大士。”
正法明如来回到最初的问题,既然观音的地位如此尊崇,又功德无量,为什么宁愿只做菩萨,而不成佛呢?
有这么一个民间传说,说观音菩萨本来是有机会晋升成佛的。
但是在赶去西天受封的途中,遇见一只猛虎追赶着一个老妇人,要吃了她。
老妇人走投无路,附近也没有人能够帮助她。
为了救下老妇人的性命,观音菩萨就停下来施以援手,放弃受封成佛的机会了。
虽然只是民间传说,却充分展现了观音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