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俺也有所体会。
俺五岁之前,回洛宁兴华老家还比较多。五岁之后平均一年回去两次。
小时候回去一趟很不容易,下了火车换汽车,下了汽车再换汽车,还要走一段盘山公路,貌似很偏远。
到了兴华镇,那会儿它确实破兮兮,跟“镇”完全不匹配。都是土路土房子,主街道就那么一条,稍微宽敞点儿,一小段铺上些水泥。
街道两边没有几家像样的商店。这对于三、四岁的小朋友来说是不美好的,没有公园、糕点糖果零食,更没有花样儿百出的菜。
俺的心一下子就凉半截,还有一个可笑的想法:俺会不会饿死?
每天都是玉米糁儿汤、咸面条面片、野菜糊涂面、凉粉豆腐汤、杂面馍包子之类。
对老爸来说,肯定是吃嘛嘛香,对老妈来说,也是吃得新鲜。也就是幼小的俺对此全无兴趣。
俺当时就对当地的一种叫“不老森”的糖感兴趣,几乎每天奶奶都会带着我去小卖部买。
老家的厨房简陋,案板是一块长方形木板用几块儿砖架起来的,土砌的锅台上一口黑黝黝的大铁锅,还有一柄沉甸甸的大铁勺,熬玉米糁儿或者其他汤的时候,俺喜欢在旁边添柴火,但总是帮倒忙。
渐渐长大,俺觉得那些吃的其实都挺好吃,尤其是凉粉豆腐汤,凉粉是红薯面做的,豆腐是兴华特产,叫“秤钩”豆腐,瓷实不老,鲜嫩不腻,唐朝从安徽传过来,已经1300多年了。
凉粉豆腐切成小方丁,烧一锅水,开了就放进去,加点儿盐巴、酱油,然后再煮上一阵子就可以吃了。
还有奶奶做的黑果子,俺们仨都赞不绝口,红糖加鸡蛋和面,切成小块菱形,放入油锅炸至红黑色即可。入口酥软香甜,关键是现在只有老爸会做了。
跟信阳比起来,这儿吃的不多,上街买菜都买不到啥,除了萝卜、白菜、豆腐、南瓜等,荤的只有猪肉,鸡鸭鱼根本见不到。
老爸说,过去兴华的人都不吃鸡、鱼啥的,肉都是一年吃一回。难得吃一次鸡,怎么吃呢?头和爪子都剁了扔掉,放锅里煮煮,加点儿盐,就那么吃。
河里如果逮到鱼或河鲜之类,根本没人会吃,都直接扔了。
老妈总会一脸不可思议地看着他:不会吃,真可怕。
俺也在心里嘀咕:老爸是怎么长大的?
不过事实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爸健康长大了,俺也没有饿死,反而吃得很嗨皮。
高科技惯出来的“怕麻烦”
以后的家乡味儿会不会彻底消失?
长大后定居郑州,很少回洛宁,也就是信阳,一年能回去几次。
每次回去,姥爷都会整出一桌子美味的家常菜,鲫鱼少不了,信阳千张也必须有,炖鸡炖肉,还有梅干菜蒸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