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端的是铁饭碗,每个月30元的工资,虽不富裕,但是最起码不再为生计发愁。
没想到婚后没几年,陶华碧丈夫便得了病,到后来只得躺在床上休养。
上有一个大人要看病吃药,下面有两个儿子要养活,一家四口的重担全落在陶华碧一人身上。
为了生存,陶华碧卖过米豆腐。每天趁孩子睡着了,就赶紧磨豆腐,常常磨到深夜,第二天天不亮就得去摆摊,挑着上百斤的担子赶公交。
售票员嫌她碍事,总是驱赶她,周围乘客也歧视她。
再后来,陶华碧又远去广州打工。人生地不熟,再加上不识字,她每天过得很艰难,但即使如此,她认为只要家里团团圆圆的,再累都值得。
直到1989年,一个噩耗彻底改变了陶华碧的后半生——丈夫去世了。
留给她一大笔待还的医药费和两个嗷嗷待哺的儿子,小的还未满周岁。
陶华碧来不及悲伤,就一头扎进了生活的洪流中。
为了生活,她给别人打过零工,去工地上干过苦力,可是因为力气小,还带着孩子,经常被人嫌弃。
无奈之下,陶华碧开始琢磨卖米豆腐(凉粉),她每天晚上做米豆腐到深夜,白天背着沉重的背篓,步行到龙洞堡附近学校周边卖。
为了省点路费,做米豆腐的几十公斤食材都是她从5公里外背回来的,其中的辛苦,常人难以体会。
好在,她做的米豆腐干净便宜,还配有自制的豆豉辣酱,颇受附近学生的欢迎。
有的学生想吃辣酱,可是兜里又没有钱,陶华碧得知后,就会让他们赊账,家里贫困的学生,还会免费让他们吃。也因此,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干妈”。
以至于陶华碧日后为自己的品牌命名时说:“老干妈不是我取的,是大家喊出来的。”
生意好起来后,陶华碧就开了间简陋的小铺,名为“实惠饭店”。
主要靠卖自己做的辣椒酱配米豆腐。很多附近的人也慕名前来,吃完米豆腐,还要多打包点辣椒酱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