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经变敦煌壁画莫高窟303窟人字披顶 隋代)
根据净土系的经典,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胁侍,所以常以阿弥陀三尊的形式出现,另外,在西方净土图中也时常可见观音菩萨的身影。《观无量寿佛经》云:“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
顶上毘楞伽摩尼妙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次观大势至菩萨。……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因此冠有化佛,成为观音菩萨的重要特色。西夏十三世纪的来迎图,观音菩萨即冠现化佛和冠有宝瓶的大势至菩萨合持一个金色大莲台来迎接往生者,往生西方净土。
(西方三圣来迎图 西夏)
除了遵循印度的图像传统,中国人也创造出许多印度、西域所不见的观音菩萨图像。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杨柳观音”,他一手持杨柳枝,另一手持净瓶。其经典依据《请观音经》,是在中国出现的观音造像。
(唐代 铜鎏金 净瓶观音)
根据《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为求法门要义,先后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请教成佛之道的过程。
观世音菩萨即为五十三位善知识之一,他住在南方的补陀落迦山(Potalaka),该处不但“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而且“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
后世佛教徒据此就称普陀落迦山为观世音菩萨的净土。在造像上常以岩石座象征观音菩萨的净土。
(辽代 木雕彩绘自在观音 )
2、密教观音
早在北周就有翻译的《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当时未广流传。直至唐代密教兴起。十一面分别是:前三面慈相,见善众生,大慈与乐;左三面嗔相,见恶众生,而生大悲(威猛降服);右三面菩萨面狗牙上出,净业行人,劝进佛道;最后一面,暴大笑面,见善恶杂秽众生,而生怪笑;顶上一面作佛面。其十一面各戴花冠,花冠中各有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