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世纪初日本的东亚铁路设想,要在东亚大陆形成一个完善的铁路网络。
中国关内的铁路多是英国建造,都是准轨铁路,日本为了和中国关内铁路连接,丹东至奉天铁路,丹东到釜山铁路都修的是准轨铁路,而不是和日本国内相同标准的窄轨,就是想有一天实现大东亚一体化。
南满铁路不惜重金改成准轨,日本人还是留了点鬼心眼,他在一部分线路上不是全改成准轨,而是做成变轨线。
就是这样换轨线,准轨和窄轨都可以行驶,但是沙俄的宽轨无论如何上不去,这也是为了紧急时候能用上它国内的铁路设备。
1935年日本(以满洲国的名义)向前苏联买下了原中东铁路,陆续把轨距全部改成准轨。日本统治东北期间建设的也都采用准轨。至此东北铁路除极少数专用线外,全是准轨线路,和关内铁路统一。
实事求是讲,这也为新中国铁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看看今天印度,国内铁路干线就存在3种轨距,极大的降低了铁路运输效率。
铁路轨距的形成,我想无外乎军事、政治、经济原因。军事政治因素看了日俄的争斗比较好理解。
简单从铁路技术上说说经济因素。窄轨的好处就是建设时候省钱,修路基产生的土方量小;对地形的适应性好,可以选择较小的曲线半径;桥梁、涵洞的建设比较容易;站场面积小;机车、车辆等配套设备也相对便宜。
窄轨的劣势是运量小,由于机车相对小,牵引力有限,速度一般不快。
准轨在速度和稳定方面比窄轨要好很多,所以日本新干线、台湾高铁都是准轨。
综合起来总结中国铁路发展初期,地形复杂的地区、军阀割据的地区多是窄轨,像著名的滇越铁路(轨距1000mm)、山西的同蒲铁路。还有一些民间投资的铁路,考虑资金有限多建成窄轨的,世界最窄的铁路也在云南,个旧碧石铁路,轨距只有600mm,现在据说恢复成旅游线路,值得看看。
建国初期,我国在矿区、林区建设了众多的窄轨铁路(俗称小火车),用于货运和少量的客运。比较集中的就是河南和黑龙江,尤其黑龙江的国有林区,40个林业局都有小火车,总里程达到数千公里,为全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商业采伐停止后,多数铁路拆除了。
我正在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准备介绍下这鲜为人知的铁路巨头--森林铁路管理处,和那些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青春、奉献子孙的普通林业人。
不同轨距是现实,那国际联运怎么办呢?目前有三种办法:
第一 人换乘、货换装。两种不同轨距的列车在同一车站的宽窄线路上并列,旅客下车换乘另一列车,货物卸下再倒换到其它货车上,这是看起来最简单其实是最麻烦的方法。因为火车不是只有旅客,还有行李车、邮政车,要是货车就更复杂了,倒装相当于交接,费时费事。
这是1930年的宽城子(长春)换乘站, 左边是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准轨);右边是俄国控制中东铁路南线(宽轨)。早期不同轨距的列车都采用这种形式。
第二、 更换客货车转向架。不熟悉铁路技术的叫换车轮。
两种不同轨距的列车在车站专用的换装车库内更换转向架,一般是用起重设备将客车整列抬起,原转向架推出,再推进另一轨距的备用转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