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是坚持不下来,谈何自律?
要知道,凡事都自律的人根本不存在,他们只会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做到自律。
这些事或许是他们认为很重要、不得不做的,或许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
我们可以拿减肥举例,如果一个人减肥成功了,我们就会觉得那个人很自律,如果失败就会把原因归结到坚持不住上。
于是自律便和能否坚持画上了等号,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
完全靠吃健康食物减肥或是运动减肥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瘦下来。
因为长期吃那些难以下咽的减肥餐以及从事重体力的活动,这两者本身都是反人性的行为,就算瘦下来也会很快反弹。
而那些真正减肥成功的人,他们没有强迫自己必须顿顿吃草,没有强迫自己饿肚子,没有强迫自己每天锻炼。
他们只是修改了食谱,把自己爱吃的东西中,那些不健康的食物替换成同样爱吃,但是脂肪更少、更健康的食品。
再加上偶尔锻炼和吃草,效果立马事半功倍。
所以说,想要真正做到自律,靠的不是坚持,而是想办法让那些枯燥、痛苦的事情变得有趣,再结合一定的意志力便足矣。
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中,高野是一个努力上进的职场人,也是一个温柔的好老公。
可慢慢地,他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一度想自*,为什么?
因为太累了!
即使他表达自己压力大,可上司说:“现在谁没有压力,就你抑郁。”
岳母说:“你有家庭有责任,遇到什么事情都必须撑下去。”
于是,他逼迫着自己继续往前。
每天坐上挤得毫无空隙的地铁去公司,被人踩到也要面无表情地保持善意。
遇到被所有同事回避的挑剔客户,他只能一遍遍微笑地听着对方的谩骂。
他假装正常,尽力努力上进,但其实早已生病,他患上了抑郁症。
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如果总要求自己靠坚持来自律,无异于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奔跑,这样早晚会像高野一样抑郁、崩溃。
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有所选择,也有所放弃。
而这便是掌握自律的技巧所在,在核心问题上做到自律,在其他问题上放过自己。
在自律中,父母与孩子的位置
提到自律,总会和延迟满足挂钩,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用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举例,她说:
我们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没有很好的延迟满足的能力,是因为他从未没很好的满足过。
如果有两个孩子A和B,A孩子当他想吃零食的时候,随时有零食可以吃;B孩子是偶尔有零食,偶尔没有零食。
让他们同时去参加棉花糖实验,谁在延迟满足方面的表现会更好呢?
没错,是A孩子,因为A孩子在过往的经验中,他学习到只要他想吃零食就可以吃,即使现在不吃一会儿也可以吃,然而B孩子就没那么笃定了。
因此我们会建议父母,如果想培养孩子很好地延迟满足的能力,在孩子6岁以前,尽可能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包括物质和心理的。
6岁以后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