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水淋糖法原理,黄泥水淋糖法图示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7 03:53:24

黄泥水淋糖法原理,黄泥水淋糖法图示(1)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杨基宁

在中国周边的“老邻居”里,印度常给国人带来“喜感”,比如骑个摩托拍个电影,都常叫中国网友欢乐半天。但实事求是说,这个“喜感”的邻居,绝不能小看。

比如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印度,就一个有着深远影响的邻居,且不论“唐僧取经”这样的大事,就连一些当时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也能深远影响中国的古代经济文化史,比如“贞观盛世”年间的一件“小事”:大唐使节揍印度。

这“小事”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打架斗殴”的范畴,甚至对古代中国的经济版图,都产生深远影响。

一、“打架”是小事儿,学手艺是大事

这个“大唐使节揍印度”的典故,就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的“王玄策出使”事件:是年大唐使节王玄策率团出使印度大陆的摩揭陀国,好不容易到了地方,却正赶上摩揭陀国国王去世,其国内爆发叛乱,抢红眼的叛军手一滑,把使团也顺手抢了。这下王玄策大使暴怒,立刻集结卫队,又找吐蕃等“实在亲戚”借了些兵,接着大败叛军,单俘虏就抓了一万两千人,还把篡位的叛军首领拉到长安坐牢。

黄泥水淋糖法原理,黄泥水淋糖法图示(2)

实事求是说,这确是一件“大唐维护印度半岛和平”的大事儿。但完成这桩大事的王玄策大使,回来后只是升为散朝大夫(从五品下)。因为在唐太宗看来,此次出事,另一个目标要比“维护印度半岛和平”更重要——得到印度的一件“美食”:糖。确切说,是要学习印度的制糖技术。

“打架”是小事儿,学这门手艺才是大事。

黄泥水淋糖法原理,黄泥水淋糖法图示(3)

中国制糖历史久远,公认世界上最早“吃糖”的国家。但放在隋唐年间,比起水分多易融化的中国糖来说,当时印度产的糖,即中国史料里的“石蜜”,公认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糖。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沙糖,但放在当时,那是绝对的名贵奢侈品!

“唐僧取经”回到大唐后,也给唐太宗带来重要信息,印度大的寺庙,都会种蔗制糖,生产干固体沙粒糖,也就是“石蜜”的原料糖。于是,为了能吃上这上好的蜜糖,唐太宗这才决定派王玄策带上一批留学生,非学到印度的产糖技术不可。这才误打误撞,打了一仗。

但经过这一仗,“大唐学印度制糖”这事儿,也基本扫清了障碍。彼时世界最先进的印度制糖技术,从此源源不断传入中国。“打过架”的王玄策,此后又从印度带回十名制糖高手,确保这门“神奇手艺”,稳稳在中国生根。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初,归国的制糖留学生们,在唐太宗的宴会上大秀国产的“石蜜”,《新唐书》形容“色味逾西域远甚”,开始了对印度制糖技术的“完美反超”。

也伴随着这“完美反超”,自唐太宗年间起,中国的本土制糖业,从此开始上规模,进入井喷式发展。其意义何止是让统治者“吃上糖”?更激活了糖果贸易,持续带来滚滚财源。就连一些“相关产业”,也跟着大受裨益。比如——铁锅业。

二、铁锅大卖,和制糖技术有啥关系?

制糖和铁锅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关系,可真大了去了。

古代的熬糖,主要用铁锅,铁锅的质量,自然关系糖的产量与质量。制糖业越火爆,铁锅的生产技术,也就日新月异。比如在制糖业发达的广东,铁锅业也是驰名中外,其中以“佛山铁锅”为代表的“广锅”,更是以质量强大而著称。佛山产的四尺大铁锅,一次就可煮糖汁七百斤,快速生产大量优质白糖,源源不断的“吸金”。

黄泥水淋糖法原理,黄泥水淋糖法图示(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