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水淋糖法原理,黄泥水淋糖法图示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7 03:53:24

所以,伴随着制糖业的火爆,以佛山铁锅为代表的“广锅”,也成了古代中国手工业,一项媲美瓷器丝绸的“国际知名品牌”。佛山铁锅采用当时世界独有的“烘模技术”,不但生产率奇高,且耐高温耐烧,堪称当时大明“性价比最高”的锅。如此“好锅”,不止方便老百姓熬糖烧菜做饭,甚至还肩负起特殊使命——维护北方草原和平。

怎么维护?明朝隆庆年间时,大明朝通过“隆庆和议”,册封了鞑靼部落并实现“互市”,长城沿线终于实现了和平。而在“互市”里,铁锅更是鞑靼各部落最“刚需”的产品,贸易十分火热。但这火热贸易里也暗藏风险——万一有哪个部落不怀好意,把买来的铁锅扔炉子里炼化了再铸成刀剑,脸一翻呼啦啦*过来。好不容易实现的和平,分分钟白忙活。隆庆年间之前的明朝,没少吃这种亏。

黄泥水淋糖法原理,黄泥水淋糖法图示(5)

但有了“广锅”,这事儿就好办了。大明阁老张居正在《答王鉴川计贡市利害》里特意交代,“互市”上的铁锅贸易,只能卖给鞑靼部落“广锅”。因为这锅最大的好处,就是耐烧,哪怕像《西游记》里一样“烧个七七四十九天”,拿出来一瞧,它依然还是一口锅。除非对方真的破罐破摔,扛着锅骑马上战场。否则再有野心,也只能乖乖做大明“顺义王”治下的守法子民。

以这个意义说,“隆庆和议”后长城沿线“六十余年边氓生息,遂长不识金草矣”的繁荣景象,各族百姓民生经济的发展,真有这“广锅”的功劳。

而放在当时的“国际贸易市场”上,“广锅”更是公认的“宝货”。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中国铁锅本就是“国际市场”的稀罕货,比如在当时的欧洲,铁锅就是名贵奢侈品,甚至是被贵族君王们用来“传代”的宝贝。“隆庆开关”后,“广锅”的身价当然也暴涨,大明境内卖七分银子一口的普通“广锅”,倒腾到日本,价格就涨到一两白银。卖到南洋甚至更远的地方?那都不知什么价。

如此“商机”,也令东西方商人纷至沓来,年年来中国砸钱“买锅”。高品质的“广锅”,从此“倏忽数千里,以中国珍丽之物相贸易,获大赢。”发展到清朝雍正年间时,造访广东的外国船舶。百分之八十都为“买锅”。有的外国大船来时满载白银,离境时,满船竟装了一两万斤铁锅。当地的铁锅产业,利润赚的盆满钵满。

黄泥水淋糖法原理,黄泥水淋糖法图示(6)

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恰恰是中国东南沿海强大的制糖工业,一直推动着铁锅的技术进步。

三、白花花的糖,赚足了西方世界白花花的银钱

当然,比起相关产业的意外惊喜来说,制糖业本身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那更是深远。特别是明代时,中国的制糖产业,又终于完成了历史性的突破:黄泥水淋糖法。

黄泥水淋糖法,以《天工开物》的记载,就是把甘蔗榨汁后火熬,先制成黑砂糖,然后把黑砂糖放入瓦制漏斗里结块,再把黄泥水浇入漏斗产生反应,就能得到雪白的白糖。这么个简单技术,意义却无比震撼:中国古代糖果中最为昂贵,一度只是达官贵人专享的白糖,从此可以大规模生产,走入寻常百姓家。

黄泥水淋糖法原理,黄泥水淋糖法图示(7)

比如在当时制糖业发达的广东,明清年间时老百姓“无论贫富”,婚嫁等大事上都要用糖果做“宴客答礼”。市面上的糖食多达数十种,不但民间食糖成风,每年更远销全国各地。吃糖,已经是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日常需求。这事儿放在现在看,似乎不算啥,但放当时“全球范围”,却是意义重大——欧洲直到16世纪才吃上蔗糖,白糖更是其中珍品,英国的贵族只有在生病时,才有机会享用一点。

这么一来,在当时中国可以用“亲民价”买到的糖,贩卖到欧洲就是天价。“隆庆开关”后,单是近邻日本,每年就要从中国进口数万担糖。17世纪初时,“海上马车夫”荷兰通过大规模向欧洲倒卖中国糖,年年赚取暴利。后来英国也参与进来,明末时每年就要从中国购买上万担糖,到了清代时“即远如不列颠三岛,亦有华糖踪迹”。

黄泥水淋糖法原理,黄泥水淋糖法图示(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