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皇城台复原
尧帝、舜帝和大禹的真实关系几千年来,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观点认为,上古时期权力的更替过程,采取的是“禅让”的方式。从考古学来讲,陶寺遗址存在了大约300年,基本上是和尧舜禹时期对应的,可以证明尧舜禹确实存在。但根据《史记》记载,尧帝在位98年,舜帝在位50年。以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待,结合上古时期的人均寿命,这么长的在位时间不合情理。
因此,许多考古学家认为,尧舜很可能并非一个人,而是包含了数代统治者。根据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其统治阶层的传承关系更像是世袭制的,因为发现了许多家族式的贵族墓葬群,其中甚至出现了5代皆为贵族的现象。
尧帝
考古学家认为,一个人禅位给另一个人,这种情况尚可理解。但一个家族禅位给另一个家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关于禅位的传说,仍然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佐证。
比如战国时期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记载了尧舜禹权力更迭的残酷过程。这种出乎意料的说法虽为一家之言,但似乎更符合人性特点,以及上古时代万邦林立、强者为尊的生存状况。
竹书纪年
夏朝可能来自石峁根据古文献记载,大禹在治水方面取得了巨大功绩,不仅提升了个人声望,也极大提高了有崇氏部族的生产力。暂不讨论大禹是如何取代了舜帝,总之,大禹从此成为了华夏部落联盟的盟主。
根据石峁遗址的考古成果,石峁古城在4千年前的夏朝早期被废弃。这意味着随着夏朝建立,大禹部族的统治中心已经向中原地区迁移。而巧合的是,这一时期正是陶寺遗址近百年的灾难期。曾经作为华夏大地最主要的城市的陶寺古城,被外来的强势力量征服,城墙被推倒,宫殿被焚毁,大量贵族墓葬被盗掘和破坏。这种明显的复仇行为,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石峁遗址和夏朝相同的玉璋
综上所述,山西襄汾的陶寺文化虽然持续了近300年的强盛期,但终究被东来的石峁文化战胜并取代。石峁遗址是鲧和大禹所属的城市,而大禹所在的有崇氏部族才是夏朝的真正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