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鼓浪屿岛上的居民在游客稀少的内厝澳码头附近跳广场舞。
医疗、教育的弱化
人口减少,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教育。
“80后”和“90后”原住民有一个共同的记忆,就是小学在合并,学生越来越少。岛上曾经有五所小学,现已合并至一所,在校学生共500余人,其中还有相当部分生源来自岛外招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据林聪明回忆,1986年鼓浪屿岛上曾有小学生2000余人。
对吴米纳来说,音乐学校搬迁是最大的遗憾。
岛上的厦门市音乐学校声誉卓著,有从小学到中专的完整培养体系,以培养音乐尤其是钢琴人才闻名。这所全日制学校创办于1990年,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国内外高等艺术院校输送过相当的人才,也吸引了不少外地的学生慕名前来。
“几年前突然传出音乐学校要搬到厦门岛内的消息,当时我的孩子还小,但我希望她将来能在岛上的音乐学校学习。”吴米纳说,“鼓浪屿是‘琴岛’,从文化的角度而言,音乐学校设在这里也是再合适不过的。”他为此发了一条微博,大声呼吁音乐学校留在岛上。那条个人微博被转了两三千次,音乐家郑小瑛也参与了,很快引起舆论的关注。
后来正式发布的消息是,音乐学校并非搬迁,而是扩成两个校区,一个仍在鼓浪屿,一个在岛外的湖里通屿;但是,鼓浪屿校区将不再招收小学新生。我在学校操场外遇见两个学生,他们向我证实,目前在读的仅有五年级以上的学生,待他们毕业后,岛上的音乐学校将不再有小学部。“只是换了一个概念,学校最终还是要离开。”吴米纳觉得很失望。
岛上颇有声誉的音乐学校。
境遇类似的还有工艺美术学校。它的全称是“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1952年创办于鼓浪屿,是一所有绘画、雕塑、环境设计、工业设计等科系的特色艺术院校。在一份名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关于学生搬迁集美新校区实施方案》的文件中可以看到,该校师生于2010年9月全部搬迁至位于厦门市集美区的大学城。吴米纳说:“过去常常见到艺校的学生在街头巷尾写生、采风,外地的艺术家、教授也来岛上交流,这种艺术文化氛围在他们搬走了以后就几乎感受不到了。”
工艺美术学校。
如果说在意教育的还只有一部分人,医疗则触动了全岛人的神经。
吴米纳的朋友老张前两天发了条朋友圈:“要受多少伤痛,才会让我这样的男人泪流满面?”下边配上了一张眼睛受伤的照片。老张在岛上工作,眼睛被强光伤到,但岛上的医院没有眼科。他愤愤不平地写道:“为了几滴眼药水,我们夫妇俩爬坡过坎又漂洋过海近三个小时……”
现在的鼓浪屿医院前身是福建省第一所西医院——救世医院,创办于1898年。1951年,救世医院更名为厦门市第二医院,据吴米纳说,过去的二院科室齐全,部分专科如肺科是三甲医院的重点专科水平。
2004年,厦门市第二医院迁至岛外的海沧和集美,手术科室、儿科等重点科室都逐渐转走;2006年,正式由厦门市第一医院接管并整合鼓浪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来的三级医院成了卫生院。当时有媒体报道形容岛上的医疗状况为“生无妇产科,死无太平间”,就诊人数少、缺医少药形成恶性循环。
这样的状况一直到2014年鼓浪屿医院正式复办,才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毕竟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据说让岛上居民爆发不安情绪的是一位老书法家的离世。传闻有板有眼,说这位德高望重的先生正是因为岛上医疗条件不足,又耽误了救治时间,才不幸没能抢救过来。细节真相或许未必尽然如此,但绘声绘色的传闻多少反映了居民的焦虑。
鼓浪屿医院。
是去是留,何去何从?
在探访鼓浪屿的行程进入尾声时,我在厦门见到了资深文史学者、90岁的洪卜仁先生。洪先生曾在鼓浪屿度过青少年时光,研究了厦门一辈子,对当地的历史人文熟稔于胸、信手拈来。
他认为,鼓浪屿未来要保存人文传统,“只能牺牲经济利益方面的诉求,放弃低端的旅游业”。“鼓浪屿的底蕴从哪里来?应该追求优雅的文化、高尚的文化。当鼓浪屿被烧烤摊和大排档挤满,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宰客’,它离文化遗产就渐行渐远了。”洪老说,恢复居住社区属性,办私人学校,做国际会议,发展文化产业……鼓浪屿未来的路可以有很多,但不应该只有旅游。
吴米纳和谢立达的观点都是:鼓浪屿很难再回到从前。山间海边的戏耍,别墅庭院间的自由穿梭,没有游客和大排档的世外桃源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去不复返了。“商品社会的潮流一定是愈演愈烈,这是现实,我们也不可能回到农耕社会。”吴米纳说。
在这样的现实下,谢立达说,没有想过离开鼓浪屿,他要留在这里经营他的咖啡馆,“除非找到更好的事业,才会放弃。”
吴米纳则想过,万一将来面临女儿教育的问题,他或许会考虑离开。但如果只考虑他自己,他希望能留在岛上。
“尽管有一些困难,但可以克服。说实话,你都很难再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没有车,鸟语花香,日子很慢。虽然游客多了,嘈杂吵闹,但总还有游客找不到地方。我曾经在单日客流量10万、12万的日子,特地去街上走,走到只有自己知道的那些僻静巷子,仍然是宁静的。这是我的故土啊,我愿意待在这里。”吴米纳说。
而在喵鱼酱看来,离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她说,将来不太可能再回到鼓浪屿生活,因为“交通不便,遇到台风和大雾船只不开就寸步难行。现在变成旅游景点,也不适合养老了”。不过,在聊天的最后她告诉我,在海洋研究所读博士的她,正在从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研究。正是童年时在鼓浪屿钢琴码头每天看到的那尊白海豚雕像,在她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