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反馈孩子不好的表现时,比如上课走神,家长最不能做的就是没弄清原因就批评、斥责、打击孩子,这极有可能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孩子的教育,之所以要家校共育,正因为学校和家庭的不同角度、不同角色,带来不同的作用,双方联动使得教育作用最大化,对孩子最有益。
这其中的另一层含义,就是面对孩子同一个表现时,家长首先不能和老师站在同一角度去看待。
老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学校里的集体教学,秩序是保障教学的基本前提,所以老师通常只关注孩子的表现本身,而对于表现背后的原因,则不是他们主要考虑的问题。
而家长是孩子成长的探寻者、引导者,对孩子的每个教育行为,都要考虑孩子的长远。
而且,老师和学生的相处时间是短暂的,即使从从头到尾教完整的一届,也就几年的时间,最短的才一个学期,所以往往不会考虑孩子的长远。
比如,在课堂上,一个学生做了个小动作,看起来走神了,就容易影响课堂秩序,老师肯定会在适当的时间提醒、制止,如果重复多次,效果也不明显,就需要家长的协助了。
家长收到老师的反馈后,需要想的是,小动作、走神是具体的行为表现,而造成这个行为的因素有很多。
也许是孩子真的有些懒散,对自己不够严格。
也许是孩子被某个经历影响了精神状态,比如家人说了哪句话,做了哪件事伤到了孩子,或是在学校里和同学发生了摩擦,哪个老师把话说重了等等,各种畏难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整个学习。孩子极力控制,但很可能某个时间没控制好,有了不好的表现,被老师发现。
这才是家长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并且要通过合适的方法了解到真正的原因,再针对性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