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火车车钩,这种自动挂钩其实由美国人伊利·汉尔顿·詹内发明创造,这就是詹氏挂钩,1868年,据说那时候詹内是因看到小孩子在做游戏时,受到了启发,设计出了这样一个2个互相握手的铁钩子,詹氏车钩被大规模应用后,疑惑也随之而来,比方说,在行驶途中,它万一断开了怎么办?
首先,詹氏车钩被称为是铁路时代的伟大发明,它在火车中,起到了连接和传递车辆之间牵引力和压缩力的作用,被安装在车底架构端的牵引梁内。从构成上来看,车钩前端粗大的部分被称为钩头,在钩头里,我们能看到钩舌、钩舌销、锁提销等。它们使得车钩仅靠撞击在一起,就能相连,如果把钩锁铁提起,钩舌受到拉力,就会向外转开;车钩后部叫做钩尾,在钩尾上,会有垂直的扁锁孔,它便于和钩尾框联结。
詹氏挂钩并不是最后一道防线,你看到的那根气管,叫空气制动机。每节车厢的空气制动装置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它和机车头相连,由机车头提供压力。你听到的放气声是列车正在缓解,当压力达到一定值后,这时候列车才能走。当火车不幸发生分离事故,导致制动软管被拉断时,此时制动机内会因无压力,自动迅速制动直至火车停车。
在没有詹氏车钩之前,简陋的链式钩极为常见,这是早期火车使用的一种车钩,由链环和插销构成,有些使用的是左右螺旋的装置来紧固链环。它的缺点很明显,是牵引能力小,且缺乏纵向缓冲能力。所以通常来说,使用这种车钩的火车两端都有一对大大的缓冲饼,可即使如此,挂车的时候,手续依然很繁杂且容易伤人。相比之下,现代欧洲的新式客车,使用的大多是密接车钩的设计,好在他们的货车的牵引定数处于3000-3500吨之间,链式车钩刚好可以应付,于是,这种老式车钩,在老式客车里还算常见,不过,这种现象也在向自动钩过渡。
与此同时,日本和我国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成为世界上较早实现车钩自动化的国家。通常来说,相邻车辆之间的车钩,水平中心线最大高度差不得超过75mm。也得益于詹氏车钩的结构十分简单,所以强度方面可以做得很大。这些前提条件使得詹氏车钩的拉力十分惊人,它可以拉动好几万吨重的车厢,安全平稳地运行。而今,不少慢速列车上的车厢还在使用詹氏自动车钩。当然,动车组除外,由于需要保证行驶中的速度和舒适感,动车组在连接上选择了极具科技感的无缝式电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