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罗勒青酱太美妙了。和下厨房的几个朋友闲聊,竟然有了 “要不我们自己出一款青酱吧”的冲动。
于是找出最经典的意式罗勒青酱配方交给了工作室的小伙伴,让他们按配方买好原料开始摸索初样。样品出来后,他们喊我去尝,一入口,一股刺鼻的味道就冲上脑门,带有明显的青涩。这味道不对啊。反复核对了制作流程,都找不出原因,直到我看到他们从网上买来的罗勒原料,才发现主料就错了。我说,你们买成金不换了。他们很委屈的说,卖家说这就是罗勒啊。他们还把网上搜来的资料给我看,大部分搜索结果都显示:金不换就是罗勒,罗勒就是金不换,九层塔、金不换、罗勒是同一种东西。
事实是这样的么?
源自印度次大陆的神圣香草
罗勒学名为:Ocimum,是唇形科罗勒属的一种植物。唇形科很有意思,很多芳香类植物都是其中一员,包括薄荷属、紫苏属、薰衣草属、迷迭香属、牛至属等等,其中薄荷最有名,所以唇形科的香草也被称为薄荷族香草。
大约在5千年前,印度次大陆的人发现了一种植物有很浓郁的香气,印度人把这种植物认为是图西女神(Tulsi) 的化身,把它叫做图西草并视之为神草,会种植并采集用来供奉在祭坛前。后来罗勒传播到世界各地,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品种。而最传统印度的神草Tulsi罗勒品种,到现在都还有人栽种,又叫作“圣罗勒”。但印度人并不太食用这种香草,而更多用于供奉。
印度人用香草祭拜(图片来源网络)
罗勒的种子很小,方便携带,又能保存很久,也就跟着僧侣和商人从印度次大陆开始向外传播。
亚洲罗勒:香飘东方
这种印度神草的传播主要分成东西两路,其中一路随着佛教向东,来到中国和东南亚。其中文名“罗勒”最初就来自梵文音译。汉代的《名医别录》中便对其药用价值做过记载,可见汉代的时候罗勒已经传入中国。北魏时期的农学全书《齐民要术》引《韦弘赋叙》上的话说:罗勒生昆仑之丘,出西蛮之俗,故用译音为名而称罗勒。
罗勒在中国各地生根发芽,除了药用外,还被各地的厨师搬上餐桌,于是就有了各式各样的名称。
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罗勒被称之为“兰香”,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点渊源。当时东晋十六国的后赵政权的开国皇帝叫石勒,于是“兰香者,罗勒也,中国为石勒讳,故改”。在称罗勒为“兰香”的地区,主要食用罗勒的籽,即兰香子,或称明列子,泡水饮用,不但香,还有奇艺的滑溜口感。
明列子(图片来源网络)
安徽北部及河南部分地区,则把当地的罗勒称为“香花子”,主要用于驱蚊和药用。
罗勒开花后,花序层层叠叠,像极了宝塔,于是罗勒在台湾地区就有了“九层塔”的美名。这里的“九”只是泛指数量多,并不是实际准确数量,客家人称之为“七层塔”,即同此理。在台湾,人们喜欢把新鲜九层塔叶加到羹汤里,或是用油炸九层塔叶作副料为盐酥鸡增香,还有著名的客家菜式——三杯鸡,九层塔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