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到下,分别为台湾九层塔、潮汕金不换、泰国horapha、越南罗勒(图片来源网络)
所以,严格地讲,罗勒是一个品种繁多的大类(大概160多个品种)的统称,在各地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栽培亚种,九层塔、金不换都只是其中的一种(或者某几种)罗勒的名称。
事实上,所有这些东传的罗勒,在《DK香草与香料百科》中,都被归类为亚洲罗勒,以区别于西传的欧洲罗勒。除了形态上的差异,两大分支之间的味道也有明显差异,构成风味的化学物质也不同。欧洲罗勒的芳香成分以芳樟醇为主,其次是甲基胡椒酚和微量的丁香酚。而亚洲罗勒则以甲基胡椒酚为主,丁香酚为辅,并带有微量的樟脑气息。所以,相对来说,亚洲罗勒的茴香味和丁香味会更重,而欧洲罗勒的花香味则会更明显,气味会更柔和。味道上的不同,就会造就料理方式的不同,串着用就会不和谐的感觉,比如用亚洲罗勒去做源自欧洲的罗勒青酱,就会又冲又涩。
除了上面讲到的几种,亚洲罗勒还包括:荷力罗勒(Ocimum sanctum)、青柠罗勒(Ocimum americanum)、甘草罗勒(Ocimum b.Anise)、泰国柠檬罗勒(Ocimum canum)、丁香罗勒(Ocimum gratissimum)等等。
那西传到欧洲的罗勒,又经历了什么呢?做罗勒青酱应该用哪种罗勒更合适呢?
欧洲罗勒:爱恨交织的王之香草
罗勒传到欧洲的时间,应该要比传到东亚的时间还要稍微早一些,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虽然东西方民间都习惯性把这些功劳归功于大人物,说是亚历山大大帝将这种青翠的香草带到了希腊。但据更可信的考证,欧洲的罗勒应该是由来往于欧亚大陆的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带来,并落户在了最适宜罗勒生长的地中海沿岸。
罗勒拉丁名中的Ocimum便来源于希腊语中的ὤκιμον,是“香味”的意思。而英语单词basil来自希腊语的βασιλευς,意指“国王”。据牛津英语字典引述,推测罗勒可能因为被放于一些王室的药膏中、用作沐浴或者作为药材来使用,才有了这么高贵的名字。据记载在当时的宗教祭典上,希腊国王所用的精油就是罗勒所制的。似乎,这种沁人心脾的味道只有皇室才配拥有。
民间传说就更有意思了,有说罗勒生长于耶稣复生后的墓地上,也有说是在君士坦丁大帝和圣海伦纳发现神圣十字架的地方长出的。于是罗勒还成为一种美好的象征。罗马人认为携带罗勒会带来财富,中世纪甚至还产生一种习俗:用一壶罗勒作为乔迁礼物,代表美德和好运。
罗勒壶,被用来代表美德(图片来源网络)
罗勒(basil)的另一个语源学指它是来自拉丁语单词“basilicus”,意思为源自于蜥蜴的龙,一种只要和它对视就会被*死的怪物。这衍生出了罗勒的另一面,让它成为一个爱恨交织的矛盾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