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世界上有8大作物起源中心,中国是最重要的一个。
全世界最重要的640种作物中,136种起源于中国。
中国农业的“四大发明”(稻、粟、菽、茶)对世界的影响绝对不亚于通常提及的“四大发明”。
虽然中国是世界稻作的起源地且种植历史在万年以上,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期在北方,汉代超过80%的人口居住在北方。
晚至唐朝,仍有约60%的人口生活在北方。
这或许就是《史记》等古籍的“五谷”概念中有“麻”无“稻”的原因。
那么,当时大多数的北方人吃什么?
北京东胡林遗址(距今11000—9000年)、河北南庄头遗址(距今10500—9700年)等考古发掘证明,小米(粟)是当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领先地位维持了数千年,留下了深厚的文化记忆。
中国现存最早农书《齐民要术》所记粟的品种多达86个,居于麦、稻之前,为当时第一大作物。
粟在中国北方粮食作物中的主导地位一直维持到了唐代。
唐初征收赋税仍以粟为主,小麦仍被视为“杂稼”、“杂粮”。
02
然而,隋唐之后,水稻陡然成了全国性的食物来源。
真正推动水稻成为全国性食物来源的是魏晋以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和隋唐之后中国农业重心的南移。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长期陷入战乱局面,大量北方人口迁入南方。
有学者考证,自汉末到南朝刘宋时期,北方涌入南方的人口及其后代的总人数至少达到了200万人,在南朝人口最为鼎盛的时期,南北间人口的比例维持在4:6左右。
北方人在迁入南方初期,仍保留着北方饮食习惯,将粟麦等作为主食来源。
然而,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不利于粟麦等作物的种植。
在这种局面下,北方移民逐渐适应了将稻谷作为自己的主食。
因此,北方大量人口的南迁,在客观上加速奠定了水稻在中国传统饮食中的主流地位。
隋唐之时,南方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南方人口在经历了中晚唐百余年的持续增加后,人口总数大大超过北方。
南方持续走高的人口比重,也最终推动水稻成为全国性的食物来源。
同时,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南方的推广普及,推动水稻地位的进一步巩固提高。
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稻作生产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这种技术上的落后局面一直持续到隋唐时期。
唐代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正是借助于北方大量移民才摆脱了“火耕水耨”的影响,形成了稻作农业的秧播与连作技术。
与此同时,水稻等农作物的单位亩产也大幅度提高。
江南地区,唐代水稻的亩产较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增长了约四分之一。
并且,大量农业人口的涌入,也促进了南方农田的开发。
有学者就认为,“唐朝中后期以太湖流域为代表的江南地区成为国家倚重的基本经济区”。
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唐韩愈称“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水稻的主流地位最终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