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几种继承制,中国古代继承制度和规则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01 06:00:00

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大多数的情况是父死子继,当然也有少数是没有子嗣,便酌情议定其他合适的继承人。但是不管怎样,皇帝一般是“终身职业”,因为一来制度允许,二来就人性而言,不愿意放弃这至高的权力又是常情,所以自然就“不死不休”。

禅位的皇帝当然也有,但情况往往比较特殊。如汉献帝,是被迫禅位给曹丕;又如清高宗乾隆,以不愿超越祖父在位时间为由禅位给儿子,但实际上在成为太上皇之后,依然大权在握。

宋徽宗的禅位与以上两种情况自然不同。宣和七年(1125年)冬,童贯将金军入侵的消息呈报给徽宗。此前,他已经派使臣去见了粘罕,使臣回来以后说,金国要求来朝割让河东、河北,以黄河为宋、金之界。很快,太原以北的领土陷于敌手,由于形势紧急,徽宗下诏呼吁河北、燕京地区的民众参与防御。

正是在这场倏然而至的危机下,君臣们开始讨论禅位的事。与这个方案配套的计划是:太子成为新君后留守汴京,而徽宗率部分臣子在离前线更远、更安全的地方建立另一个政治中心。这个计划的提出,无疑有吸取安史之乱教训的因素,毕竟,唐玄宗的“幸蜀”使得唐朝免于京城失陷后立即亡国的噩运,而长安最终也被收复。再者太子赵桓现已二十六岁,成为太子已经十年,至少在理论上应该具备了统御天下的心智。

徽宗考虑禅位或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此时民怨不小,物议纷纷,他继续在位,对目前最重要的抗金一事并无帮助。退位于国家自然有益,于他自己也并不是绝路,但如果国家亡了,就诸事皆空了。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二十日,徽宗任命太子赵桓为开封牧。接着,他在宇文虚中的建议下发布了罪己诏,说自己在位的二十多年中,虽然于本心是想尽职尽责,但实际上犯了很多错误。而且,自己后知后觉,对上天以天灾相示、民众怀怨恨已久都懵然不觉,现在说起这些过错,“悔之何及”!当然,在把自己痛骂一番后,他还是提出了对臣民的期望,希望各地军队奋勇抵抗,有才之士为国效力,同心解除当下的危机,让宋朝的国得以绵延。接着,徽宗下诏让太子赵桓继位。

赵桓刚闻诏时,哭泣着坚决推辞,徽宗命令数位内侍扶着他即刻前往福宁殿即位,赵桓挣扎着不肯走,内侍们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而他也拼命以力相抗,由于场面过于激烈,他甚至一度晕了过去。等他醒来之后,还是被内侍们架到了福宁殿的西庑房,等在这里的宰臣们向他道贺,众人拥着他来到福宁殿正殿,他还是不肯即位,双方僵持到日薄西山,最后他才终于即位了,是为钦宗,徽宗则加了“教主道君太上皇帝”的尊号。

虽然古时受禅的惯例确实是固辞再三,但钦宗的几番辞拒,却明显不是做表面功夫,而是心知此时帝位已成了烫手山芋,担心自己收拾不了烂摊子。从他这时的反应,也能看出当时举国上下都对当前局面持悲观态度。

古代有几种继承制,中国古代继承制度和规则(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