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蛇咬蛙与伏羲女娲交配模样
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人们的关注焦点逐渐从族群的繁衍转向个体的永生。蟾蜍冬眠的习性被古人视为能够“起死回生”,因此将自己的永生信仰寄托在了蟾蜍身上。蟾蜍的“复活”与月亮的盈亏变化有着相似的含义。当代考古学家颜文明甚至在《甘肃彩陶的源流》中推断,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青蛙图案体现了对月神的崇拜。。但事实上,直到汉代,蟾蜍与月亮的关系才通过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嫦娥飞月而被明确确立。《古今事文类聚》引用汉代张衡《灵宪》的话,“羿向西王母求长生不老之药。西行,天黑时,不惊不惧,未来可期”。繁荣昌盛。嫦娥把自己托付给了月亮,月亮就是一只蟾蜍。”美丽的嫦娥义无反顾地飞向月球,给这个贫瘠冰冷的地方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天中记·卷一》引汉书《诗推灾度》云:“三日月成魂,八日光,蟾蜍身,穴鼻(宋君注:穴、厥。厥鼻)、兔。)石明”,大意是嫦娥飞到月球三天后让月亮有了灵性,八天后月亮开始发光,成为“月亮”。嫦娥变形的蟾蜍也出现了。从此,月亮又被称为蟾蜍宫。东汉郭显《汉武洞冥记》记载,汉武帝为观月影而建的高台,名“天蟾台”。
《春秋繁露·卷第十六》
图5:西汉马王堆汉墓帛画中的蟾蜍和月亮
嫦娥之所以飞上月球后变成了蟾蜍,可能与她服用西王母的灵丹妙药有很大关系。在西王母神话中,蟾蜍在捣丹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韩乐府《董逃行·欲上谒从高山》透露了其中的原因。其诗曰:“取神药若木端,玉兔跪碎药虾丸。献玉宇陛下,服此药得神仙。”原来,这丹药是用中国古代神树之一的若木的末端炼成的,据《淮南子·卷四·坠形训》记载,“若木在建木之西,近十日其光辉照耀”。到地”,若木的末端是十个太阳,“阳积精是太阳”(《太平御览·卷四》引《龙鱼河图》);同时,朱熹在《周易参同契注》中指出“蟾蜍为月之精”,意思是长生不老药取于阳,行于阴,体现了古人朴素的阴阳观。阳与万物和谐。
在现存的许多汉代石像上,有三种炼丹的场景:一是蟾蜍与玉兔一起捣药(图6-上);二是蟾蜍与玉兔一起捣药(图6-上);三是炼丹的场面。医药(图6-下);三是玉兔正在捣药,蟾蜍将捣好的药用脚在盘上摩擦成丸(图7-左)。人们除了服用长生不老药外,吃头上有角的蟾蜍也能获得长寿。《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九》引用《玄中记》,“蟾蜍长角,吃它们,可以活一千年。”当然,人们对蟾蜍永生的美好祝愿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蟾蜍本身就是一种可以清热解毒的中药。明代缪希庸着《诗推灾度》,“(蟾蜍)精气,应月魂,其性神异……主治痈肿、阴疮、湿疹、坏疽、恶毒”。疮、狗疮,皆是热毒气伤筋。”
图6:东汉山东嘉祥嵩山宗祠西王母石像中蟾蜍炼丹的形象
图7:蟾蜍摩擦药丸并握住药瓶的图像
自从嫦娥飞上月球变成了蟾蜍之后,蟾蜍就成了月亮的象征。中医用蟾蜍来指月亮的盈亏周期,然后根据其引起的人体气血盈亏的变化,规定针灸的季节禁忌。据说,月亮诞生的第二天,蟾蜍就会诞生,人们不宜在那里针灸。”唐宋时期,自然界的灵异蟾蜍带来了月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天咫》云:“长庆(821年—824年),有人于八月十五日夜嬉戏,月光属林。(pǐ,同‘马’)布”人一看,见一只金背蟾蜍,疑是“月中蟾蜍”;宋代黄秀夫在《茅亭客话·卷五》中还记载了伪蜀中一位村民将捕获的白蟾蜍拿到市场上出售,一位王姓医务人员花一分钱买回家。蟾蜍发出的光竟能像灯笼一样照亮厚实的石臼,所以“国王大惊,遂择日斋牧,背蟾蜍,辞家至青城山”。王姓医务人员收拾好行李,告别家人,带着蟾蜍来到青城山,避免了北宋灭蜀后的战乱。
不仅如此,因为“月为阴之精,水在地,故为阴”(《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五》),所以蟾蜍就成了“受水”的对象。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卷十一》中记载:“肉质者,谓之长寿蟾,头有角,下颌下有丹文八字。其重,5月5日中午所取,晒干百日阴,其左足踏地,乃流水。”在农业社会,降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粮食的收成,因此蟾蜍担负着祈雨的使命。据西汉焦延寿《焦氏易林·大过·升》记载:“蟾蜍聚,向天求雨。云雷聚,得其所”;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第十六》中描述了祈雨仪式的具体步骤:“挖公社,与村外的沟渠相连,取蟾蜍五只,置于公社内,池八尺见方,深一尺,放水蟾蜍,以清酒,肩乳,祈三日,着青衣,跪拜陈朱如初。”后来这种习俗逐渐消失,甚至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据《万历野获编·卷十九》规定,一年天下大旱,禁止宰*以祈雨。但汤显祖却嘲笑他,并给他起了个绰号“蟾蜍赐物”。尽管如此,祭青祈雨在一些偏远地区仍保留了下来,并融入了当地的神话之中。至今,红水河沿岸的壮族村寨每年都会祭祀马拐(即蟾蜍),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图8:蟾蜍形砚台
此外,蟾蜍的“受水”能力也使其成为书房中的砚滴形状(图8)和建筑物的排水构件(图9)。宋高思孙《子略·纬略卷八》云:“广川王(即刘渠)造晋灵公墓,甚雄伟坚固,器物皆朽。唯有玉蟾一只,如大如拳腹,空五处,水光如新,大王拿来盛水滴砚。”刘氏去盗掘了春秋时期的晋灵公墓,然后将出土的玉蟾蜍当做滴砚使用。到了唐宋时期,蟾蜍滴砚仍然很流行。唐代刘禹锡有诗云:“玉蟾吐水,日光清静,色艳风绯锦”(《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南宋刘克庄还写过一首诗《蟾蜍砚滴》。此外,古建筑的一些受水部位也出现了蟾蜍的形象: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谷水从九龙殿前流过,为玉井,蟾蜍含蟾蜍,龙吐之”;北魏郦道元据《水经注·洧水》记载:“旧隋水自南引至墓区,成池。沼泽丑地,蟾蜍皆吐水,石神载之(即屋檐下接受雨水的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