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又有人会在评论区夸奖我了,“味精是毒药吗?文盲!”
这是我收到的最钻心窝的一句话,写了这么多篇酱油的文章,看懂的朋友相信厨艺提升已经飞速了吧。
借着这个评论,说酱油的增鲜原理。
酱油在发酵的过程中,大豆蛋白在霉菌作用下,分解为氨基酸,这其中的氨基酸种类很多,有我们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也有一类叫做呈味氨基酸。
呈味氨基酸有6种,它们的钠盐可以呈现出鲜味,这其中谷氨酸钠是佼佼者,鲜味最足。
也就是说,酱油在发酵过程中就会产生“味精”。
这些有鲜味的呈味氨基酸钠盐,是酱油能够给菜品增鲜的基础。
肯定有朋友会问了,既然酱油本身就能增鲜,为什么还要添加鲜味剂?
原因大概如下:
- 谷氨酸钠和呈味核苷酸二钠的结合可以给鲜味提升百分之三十,增鲜会有更好的效果。
- 增鲜效果最好的酱油是头抽,但是头抽产量毕竟有限。
- 添加鲜味剂,可以与其他品牌拉开差距。
继续说一说添加过多增鲜剂对酱油的影响,酱油具有复合味道,并不仅仅用其提鲜。
增加酱香,添加醇香,调咸口,调色都是它的作用。
如果添加过多鲜味剂,当使用增鲜效果最佳的用量时,其他效果不够。
当满足其他调味效果的用量时,鲜味又过浓,影响菜品整体口味。
也就是说,增鲜剂添加后,打破了酱油中味道占比的平衡关系。
当然了,众口难调,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我讨论的只是从酱油的角度出发的观点。
下面说增鲜的特殊用法,以酱油中的谷氨酸钠为例,谷氨酸钠在超过120度以后,会变成焦谷氨酸钠,虽然对人体无害,但是失去鲜味。
而酱油的酱香和醇香想要更好的激发,需要略高的温度。
葱姜炝锅后炝酱油,或者开炒后沿温度更高的锅边下,香味激发效果最好。
但是高温会让部分鲜味源泉消失,所以想要提鲜还需要再下一次酱油。
开炒后,把酱油下入到锅中的菜品上,或者汤汁里。
总结下,酱油的使用,下两次,一次炝,一次放。
炝的时候要高温,放的时候普通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