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放入石磨中磨成粉末。
宋 刘松年《撵茶图》中的石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吃的是陈年旧茶,就还要先完成一道“炙茶”的程序,即先在干净的容器中用开水将陈年茶饼浸渍一会儿,再将茶饼表面涂有的膏油刮去一两层,再用钳子夹住茶饼在微火上烤炙干爽,就可以像新茶一样开始碾茶。
2、罗茶
将碾好的茶末放入茶罗中细筛,确保点茶时使用的茶末极细,这样才能“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色”。
为此,要求茶罗罗底一定要“绝细”,“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而且罗筛时不厌多筛几次。
3、候汤
用沸水冲点末茶,水温的恰到好处至关重要。汤“未熟则末浮,过熟则茶沉”。
宋代煮水与唐代不同,不再用鳆(fù)而是用瓶,敞口能目辨汤变,而茶瓶辨汤就比较困难。
所以蔡襄说:“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
宋代茶人在茶事操练中提出了“声辨法”、“气辨法”,即依靠水的沸声和蒸气的升腾来判别煮水是否适度。
4.熁盏
调膏点茶之前,先用开水冲涤茶盏。这个习惯至今在中国人的日常饮茶及日本的茶道中仍然保留。
人们普遍认为,将茶杯预热,有助于激发茶香,而在宋时,人们认为“熁盏令热”,可以使点茶时茶末上浮,“发立耐久”,有助于点茶的效果好。
5、点茶
不管是二汤还是七汤点茶,第一步都是调膏,即“量茶受汤,调如融胶”。
一般每碗茶的用量是“一钱匕”左右,放入茶碗中先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极均匀的茶膏,然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击拂。
调膏最好的状态就像藕粉一样具黏性。这一步非常关键,调膏的优劣直接决定后面出沫的多少。
《梦华录》中点茶
二汤开始就是真正的点。宋徽宗《大观茶论》有七汤的详细描述,下面把动作要领和每汤效果给大家描述一下:
二汤:击拂既力,珠肌磊落。击拂动作快、有力,大泡泡、小泡泡出现。
三汤:渐贵轻匀,粟文蟹眼。击拂速度慢慢减慢,力道轻,茶面击拂均匀,出现更小的细条纹和蟹眼泡泡。
四汤:稍宽勿速,轻云渐生。击拂茶面面积增加,速度要慢,茶面慢慢变白。
五汤:乃可稍纵,茶色尽矣。随意击拂,茶面白色已经完全呈现。
六汤:乳点勃然,缓绕拂动。拿出茶筅时,会带出“乳点”,这时就可以用茶筅回旋转圈。
七汤:乳雾汹涌,溢盏而起。白色茶沫已经非常丰富,如果茶水多就感觉要溢出茶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