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使用谦辞敬辞会显得虚伪。
在古代中国,人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奉承和攀附之风盛行于各个阶层之间。这种风气在语言上也有所体现,使得原本表示尊敬的敬谦词显得虚伪。《儒林外史》中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故事中有一位名叫危素道的高官,他曾经位居高位,但现在已经赋闲在田野里。
他的门生即时县令前来拜访,危素道不摆架子,反而尊敬地称呼县令为“老父台”,称呼自己为“学生”。
县令也不敢怠慢,称呼危素为“老师”,称呼自己为“门生”。这种奉承和攀附之风在他们之间蔓延开来,让人不禁感叹这个社会的复杂与真实。
危素道与县令闲聊时,危素问县令:“前日承老父台所惠册页花卉,还是古人的呢,还是现在人画的?”
县令不敢隐瞒,回答道:“这就是门生治下一个乡下农民,……,难入老师的法眼。”
危素叹道:“我学生出门久了,……,不知老父台可以约他来此相会一会么?”
县令道:“这个何难!门生回去,即遣人相约;他听见老师相爱……”
而这种奉承和攀附之风也是传统的“礼”文化的衍生物,凸显出中国古代社会中复杂的社交关系。
敬辞谦辞,这些在汉语中的语言规范,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千年文明的精髓。
敬辞谦辞在汉语中得以保留使用,也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中华礼仪之邦的特点,与现在提倡的文明礼貌用语一脉相承,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有着积极意义。
试想,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海涵、雅正、劳驾、鼎力等敬辞和见教、见谅、过奖、拙作等谦辞,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像上了润滑剂,多一些顺畅,少一些摩擦;多一些文雅,少一些粗俗。正确使用谦辞敬辞,让我们的交流更加和谐美好。
孙御晓.谦敬语古今变化研究
张倩.《三侠五义》称谓研究
陈卫兰.解读谦词、敬词所表达的中国式礼貌. 《秘书之友》2005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