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孩子原来只知道依恋妈妈,现在他找到一个除妈妈之外,另一个可以给自己安慰的东西,这不但不是什么坏事,甚至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他能接受“次选”、给自己找到了解压的办法,听起来是不是很厉害?
这几年我们也做了不少教养相关的话题,每次说到入园准备、孩子的分离焦虑的时候,我们还会建议大家,孩子的情绪如果比较严重,那么可以让他带一块“依恋物”去学校。它会替代妈妈,陪伴孩子度过成长中重要的时刻,这就是依恋物的价值。

PS:如果你觉得孩子咬被子不卫生,你可以多给他洗洗,或准备另一块来替换;
如果你担心宝宝咬被子,可能会影响牙齿的问题。
其实这个道理可以借鉴安抚奶嘴的,很多孩子小时候需要安抚奶嘴才可以睡觉,很多人会担心牙齿的问题。实际上等到孩子戒掉就没有什么问题。

所以你实在担心的话,等孩子再大一些,可以告诉他不要去用牙齿咬,但是可以抱着被子睡。
虽然这对大人来说有点难理解、有点麻烦,但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扔掉、要求孩子戒掉,这才是伤害。
不过@蝴蝶 ,我想你的问题里,其实还有一层隐含的焦虑没有说出口:
孩子两岁多的时候,大家都能用“他还小”来“安慰”自己,觉得这个情况也是正常。可这个行为如果一直持续,该怎么办?比如说孩子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还是动不动抱着毛绒玩具睡觉,走哪带哪,那正常吗?
我们就在后台留言里,发现了一位这样的妈妈——
@微笑
糕妈,孩子 6 岁了,每天睡觉一定要抱着他的熊才睡得着,这样正常吗?
上个礼拜六晚上还发生了一件哭笑不得的事情,睡觉前我去他房间看看他有没有盖好被子。结果发现他抱着熊睡熟了,我想把熊抽出来,怎么都挪不开。结果一看,我娃把棉毛衫的两个袖子脱下来,用袖子在熊脖子那边打了个死结,半个背都露在外面,就为了睡着了也能抱紧他的熊!我婆婆说以后还这样就扔掉这个熊,扔了儿子肯定会很伤心,不扔的话,该怎么帮儿子改掉睡觉抱熊的习惯呢?
这个问题,我简直太有发言权了!年糕到现在,也有一个走到哪都带着的“好朋友”毛绒兔子小布。
今年夏天我们去甘南毕业旅行,临走前收拾行李,年糕还要带上他的“好朋友”。

我能想象到如果老人家说起这个事儿,也会讲出那种“啊,都 6 岁了,还是个男孩子,还要带着这个”。
但是我也没有阻止他。换句话说,别说是 6 岁的孩子,哪怕他今天是 16 岁,是 36 岁了,我也不觉得这是个多大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