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明朝魏学洢的《核舟记》。前天我发了一个动态,说,教参把“明”译为“明朝”不太妥。
查资料可知,魏学洢死于1625年,明朝灭亡于1644年。因此,魏学洢是妥妥的明朝人,并非身跨明清两朝。
我们知道,“某某朝”是后人,即不是这个“朝”的人对这个“朝”的称呼。生活在“某某朝”的人,他们活着的时候,是没有“某某朝”这个说法的。因此,他们写文章,是不会说“某某朝”怎么怎么样的。就好比,任何一个当今的中国人,你写文章,能够知道后世称呼现在是什么朝吗?假如现在有个人写文章,写了一句“中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恰好后世的人称呼我们现在为“中朝”,他们把你的文章翻译成“中朝有个奇巧人叫王叔远”,你觉得后人翻译得对吗?因为你的意思实际上是“中国”,而现在的中国,后人有可能称为“中朝”,也有可能称为“红朝”,还有可能成为“华朝”,这是后世修史者的事,谁能预先知道呢?
因此,我并不是说魏学洢写的“明”字有问题,而是我们今天的人应该把“明”字,译为“大明”或仍作“明”,不应该译为“明朝”。魏学洢写文章时,还没有“明朝”这个概念。
好了,书归正传。
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其中的“以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教参译“以至”为“以及”,译为“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廷居室、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
这里的“以至”译作“以及”是好还是不好呢?
查字典,惊讶地发现,多本虚词词典竟然没有收录“以至”?这是怎么回事?
再查,查到两本词典有收录。
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P428:以至。连词性结构,表示延伸的时间和范围,可译为“一直到”。不太细致。
段德森《实用古汉语虚词详释》P238:以至,可作介词、连词。作连词时,表示范围由小到大,程度由低到高。可译作“以及”、“甚至”、“因此”等。
段注“以及”的例子:
曾巩《宜黄县县学记》:“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
译为“作为宫室教学、学习的地方,以及象图书、用具等需要的东西,样样都有。”
段注“甚至”的例子: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
译为“太宗以聪明勇敢继承了祖业,真宗以谦和仁爱保持了政权,甚至仁宗、英宗都没有失德的地方。”
段注“因此”的例子:
《韩非子》:“市者以为令与公大夫有言,不相信,以至无奸。”
译为“管理市场的人以为县令对公大夫有指示,对他们不相信,因此不敢为非作歹。”
回到本文。我们分析这一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文章说王叔远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先是说能雕刻“宫殿、器皿、人物”,然后说能雕刻“鸟兽、木石”,中间加了一个“以至”。
宫殿和人物,是比较大的东西;鸟兽和木石,是比较小的东西。大的东西往往容易雕刻,小的东西往往难雕刻。因此,我认为,这里的“以至”,是表示难度的从小到大,应该译为“甚至”。
如果译为“以及”,也并无不可,只不过语义的延伸和递进上略有不如。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