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到 1958 年止,观看豫剧电影《花木兰》的观众人数达到了 1.14 亿人次。
这个数字达到了当时受欢迎的故事片如《白毛女》《渡江侦察记》《上甘岭》等的观众人次。
三
90年代,戏说历史的港台历史剧成为银屏主流,花木兰也在改编之列。
1995年台湾台视版《排山倒海花木兰》或《天地奇英花木兰》上映。
是的,听这些名字就有种年代感了,比如《移山倒海樊梨花》《天地争霸孙悟空》等等。
这部杨丽菁主演的30集电视剧打的是突厥国,最后与将军李骏结为佳偶。
“铁打的花木兰,流水的将军元帅”,1996年时爱红版的《花木兰》,最后与元帅刘元度结婚。
最有无厘头精神和复古情怀的莫过于1999 年台湾杨佩佩工作室与湖南经视合作拍摄的袁咏仪版《花木兰》。
全剧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木兰新编”,下部“木兰从夫”。
而且故事中出现了灶君下凡爱上花木兰,并且有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的赌约。
这些电视剧大篇幅在讲花木兰的个人意识、个人痛苦以及个人情感遭遇等等,也即前述“所思”“所忆”。
这种创作潮流直接延续到2009年赵薇版电影《花木兰》,“为爱出征”是导演马楚成和编剧张挺的策略。
他们或许想突破“忠孝双全”的传奇叙事,又或者从1998年迪士尼《花木兰》中“爱”得到了启示,不过事实证明策略失败了。
电影中赵薇是一个“因爱情而坚强”的女性,而迪士尼版里是将“忠孝”置换为父女之间的“爱”,而且最后延续了近些年“女人拯救男人,女人拯救国家,女人拯救世界”的套路。
回到赵薇版的电影,她因为“爱上一个人”,从而在战场上获取希望,“热烈地拥抱生命”,这本身并没有毛病。
毛病在于陈坤饰演的七王子在电影中的作用。
一开始他隐瞒了花木兰的身份秘密,并且在柔然大军入侵时救了她,其后又用假死来激励花木兰成长为一代名将,而最后又是靠自爆皇子身份换取了花木兰及其军队的生命,结尾处更是靠与公主联姻换来了和平。
再想想清代女性诗人的诗句——“何用琵琶寄恨余,和亲故事自应除”,就能知道为何这部“毫无惊喜”的古装大片为何在当时骂声一片了吧。
至于迪士尼的两部动画电影《花木兰》,当年的争论已经够多了。
第一部讲“探寻自我”,第二部“寻求平衡”,寻求的阴阳平衡的最后是三个和亲的公主嫁给了三个护卫,而木兰和李翔有情人终成眷属。
但从市场和口碑表现来看这个结果并不能让观众买账。
四
木兰的故事因为其涉及的性别、家国、战争、秩序等诸多议题而被反复演绎,也因为对这些议题的处理重心和方式而备受争论。
换上男装是代父出征的孝还是爱?
穿上戎装是为国出征还是为君尽忠?
褪下铠甲是相夫教子还是认同自我?
回归田园是淡泊名利还是无可奈何?
……
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讨论和呈现,相信我们也能在2020年版的《花木兰》中“有所思”。
花木兰这个“小姑娘”就这样在千百年中被“涂抹起来,装扮起来”,这千百年何尝不是呢。
参考:
王梦姣,“木兰电影”研究
简东、高小慧,“木兰”题材在清代女性文学中的书写与诠释
张梦杨,清代木兰故事中木兰社会性丧失的表现及原因
朱婧薇,媒介变迁与民间叙事的现代传承———以木兰传说为例
吴保和,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从木兰戏剧到木兰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