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
乌梅 呈类环形或扁球形,直径1.5~3cm。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点;种子扁卵形,淡黄色。气微,味极酸。
梅胚(图片来源于《广东省中药材标准》)
梅胚 类球形或扁球形,表面黄棕色至棕红色,皱缩不平,可见白色细小颗粒。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肉柔软或略硬;果核坚硬,椭圆形,红棕色,表面有凹点;气微,味咸、酸。
湿青梅(图片来源于《广东省中药材标准》)
湿青梅 类球形,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稍皱缩。果肉浅黄色。闻有醋酸气味,味极酸、极咸。
药用乌梅
2020年版《中国药典》记载:
乌梅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乌梅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作用,常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此外,本品炒炭能固崩止血,可用于崩漏不止,便血。
乌梅最出名的功效即是安蛔驱虫,如乌梅丸和在此基础上衍生的乌梅安蛔汤等方。而除此之外,乌梅更有养阴润肤止痒、和胃生津增酸等妙用。临床上如果用之得当,能建奇功。
使用注意: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均不宜服。胃酸过多者慎服。
乌梅功效的各家论述
《神农本草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名医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
陶弘景:伤寒烦热,水渍饮汁。
《本草纲目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躁'一作'燥')渴,虚劳瘦赢,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用药心法》:收肺气。
《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
《本草纲目》:乌梅、白梅所主诸病,皆取其酸收之义。惟张仲景治蛔厥乌梅丸,及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