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林风眠回国,
当蔡元培看到他的画作,
兴奋地直喊:“得乎道,进乎技矣!
我给中国找到了,
‘美育代宗教’的中坚力量!”
蔡元培大力保荐下,
林风眠年仅26岁,
就当上了全国第一所最高艺术学府:
“北京国立艺专”的校长,
也是全世界最年轻的艺专校长。
意气风发年少成名,
这是辉煌的开始,
也注定了悲戚的结局。
在教学中,
他领略到了中国古瓷的绚烂色彩,
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
促使他在中西方艺术泾渭分明的时代,
决意走一条“离经叛道”之路:
中西合璧,艺术相融。
那毕竟是一个蒙昧而晦暗的年代,
可林风眠却冲破重重阻碍,
让艺术焕发出最夺目耀眼的光明。
他请来了当时还未成名,
被嘲笑是“乡巴佬”的齐白石任教,
又设法请来了法国油画家克罗多,
甚至还请了新文化运动的作家:
周作人、谢冰心、
郁达夫、萧友梅等。
戏剧、雕塑、文学,油画,
取百家之长,成中西合璧之技。
他发起成立北京艺术大会,
打破中西隔膜,
将2000多件作品混合展出,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
展品最多的一次艺术展览。
当年,艺术是上流社会的标志,
以彰显身份地位,
五四运动后,
先进的文化人提出了“大众的、
民间的文艺”等口号,
但绘画界能身体力行的并不多。
林风眠第一个提出:
艺术不能由少数贵族独享,
乃是全民族各阶级共享的艺术。
他组织学生画民间苦难,
走向街头走向大众,
如此大胆的改革方式,
当时是首开先例。
蔡元培说这已不是简单的艺术教学,
而是一场艺术革命。
林风眠为中国艺术所做一切,
已是一座可望不可即的高峰。
可是,
在腐朽主流思想和派别之见压迫下,
他还是失败了。
1927年,林风眠被迫离开北京,
心怀宏大理想重新启程:
“以美育代替宗教,
用艺术影响社会。”
他创办了杭州艺术院,
(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
如果说在北京国立艺专,
他成就了艺术界教师的辉煌阵容,
那么在杭州艺术院,
他则培养出了中国现代美术界半壁江山:
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
艾青、赵无极、赵春翔、
朱德群......
这些现当代声名赫赫的艺术家,
都是他的学生。
那是十年短暂的安宁,
他个人艺术成就达到了巅峰,
青山雾里,秋树枫林,
他把满腔狂热化作笔尖倾泻的点墨,
当国画和油画结合,
原本颜色单调的水墨画,
成为绚丽多彩的新世界,
自是另一种别样美丽,
如梦如幻,至真至纯。